2013全国“两会”热点专题解读—热点二……

讲师风采
井敏
讲师简介:
井敏,女,河南商丘人。1999年于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05年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从事公共管理理论、比较公共行政、公共人……
视频简介:
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与职转变方案》中,对六个部门进行了大部制的调整。大部制改革已经成为我们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热门的话题,为什么要进行大部制改革?大部制是什么样的一种体制?中央党校政法部井敏教授针对大部制的概念和内涵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至于我们的权力,政府的权力收缩了,政府特别是国家部委这些部门主要去承担一些宏观的管理,行业的制定、标准的制定、政策的制定等等。只有这样职能减少了,我们才有实现大部制的可能性。如果每一个部都管着很多的权,都把持着很多的权力,承担着很多的具体的审批项目,我们把这样的机构如果硬性合并成大部,实际上这样的部很难运作起来。即使我们表面上硬性合在一起,它内部运营也很难顺畅。所以分权和放权是方向,也是我们进行大部制体制改革的一个前提,只有我们的部门的权力小了,我们的权力单一了,我们的权力重点放在了行业规划、政策制定、市场监管等等宏观角度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实施大部制改革。 就像这一次的铁道部能够并入交通部,实施这种大部制改革,就是因为我们这次改革同时进行了铁道部的政企分开,如果不进行政企分开,一个庞大的铁道部,如果原封不动的并入到交通部来,它和交通部的内部整合和内部运营是很难发挥出正能量的,所以说这次能够把铁道部并入到交通运输部来就是因为它首先实现了政企分开,把它的企业责任放给了企业,企业按市场法则来运行,当然作为国有大型企业可能承担着某些的公益的责任,所以政府可能还要进行一定的扶持。但是总得来说铁道部保留的责任就是一些宏观的管理责任,所以它才有可能并到交通部去,这是一个要以放权与分权为方向。 第三个就是要以机构合并的调整为手段,我们大部制自然就是首先进行机构调整。应该说这种机构的调整或者合并是进行大部制体制改革的一个手段,也是一个切入点。 第四个就是以廓清权力边界为目的。大部制改革最终形成的大部,为什么要形成大部,就是要把那些职责交叉的部门、职责相近的部门合并在一起。合并之后大部和大部之间力求权力边界要清晰,这是实行大部制改革的一个目的,让它们权力边界清晰,权力边界清晰之后才能更好地进行问责,进行责任的追究。所以这也是应该坚持的一个原则,怎么样来调整这些部门,为什么这个部门合到这里,那个部门合到那里,我们要以权力的边界的清晰为主要目的。 第五个就是要实现决策、执行、监督三权的分立,这是它的运行机制。如果我们的大部制改革仅仅是从机构上来调整,而不付之于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的这种权力格局和运行机制的改进,大部制改革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因为大部制意味着原来的那些部门的权力都合并在一起了,形成了超级大户。如果我们不对权力进行分立,它的权力就会更大,相互之间如果没有一个监督,这么大的权力部门更容易形成垄断以及可能形成的对社会的干预,对市场的干预,对公民权利的侵犯等等,这种可能性会更大,也就更难监督了。所以大部制的大是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分立基础上的大,否则如果没有这种分立,单纯的大可能是一个更强权的部门。而这样一个部门对我们服务型政府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它不符合我们的原则,所以要想大部制改革之后的部大,但权力并不过分集中和强大,就要实行决策、执行、监督三权的分立。所以这些是我们认为推进大部制改革应该坚持的一个原则。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