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选举和科举制度(三)

讲师风采
许树安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讲师简介:
许树安,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为中、外研究生讲授中国古代文化史、先秦诸子思想、世界三大宗教与中国文化、古代典章制度沿革等课程。
视频简介:
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从各个朝代科举设置的科目和形式的变化可以看出统治阶层的用人取向,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才需求。隋文帝仅有策问,隋炀帝开考十科。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经济科等。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不嬖颜色,嬖是宠爱。颜色不是长得漂亮,是指的那种献媚取宠的点头哈腰的,我为了巴结领导,我做出那种一切都服从的样子来,我就宠爱他,我不这样。贤者举而让之,有本事的我就推举他,让他地位高,富而贵之,以为官长,让他做官。不肖者,没办事的,抑而废之,压制他,废除他的官职,贫而贱之还要降低他的社会地位。以为徒役,让他去做体力劳动去。所以墨子讲了,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这句话很厉害,你那做官的不是永远的高贵,我这个老百姓也不是永远的低贱,怎么样,谁有本事谁干,这句话恐怕是对于当官的冲击是很大的,所以墨家不受统治者的欢迎,这一条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完全就靠能力靠本事,这是墨家。 法家呢,反对举贤才,因为法家的基础思想它是要维护君主专制,怎么样有利于最高统治者的权利地位,就应该怎么干。它是这样,所以它不主张去贤才,它说如果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你要立了国君,你又尊那个贤能的人,这贤能的人这个地位得到了保证,他他就要跟这个君就要争,一看你这国君还不如我呢,还不如我来做最高统治者是吧。所以法家反对,认为其乱甚于无君,会给带来混乱。所以法家是不主张举贤才的。 道家呢,道家也是否定才智,你越有什么才干,越容易引出社会矛盾,所以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我不说谁贤,谁有本事,我越这么说,那就比出来他贤我不,我真的不行吗,那我哪点还比他强呢,这不又是矛盾冲突吗是吧,干脆我不说,谁也甭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这意思是一样,什么东西少,这个可宝贵,我可得把它收藏好,就我这个人,越这样,别人 也想要,又偷又盗的都出来了,再好我都扔地下谁也不要。那小偷也不偷了,强盗也不抢了,这是道家是这样的想法。所以道家它是绝圣弃智,否定才智。它是这样一种思想,这是各家各派,他们的这种人才思想方面来说。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