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转型与政府管理改革(六)

讲师风采
汪玉凯
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讲师简介:
汪玉凯,陕西横山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二级教授,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大连理工大学管理……
视频简介:
中国改革走到今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又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上。我的基本判断就是,我们过去改革,把政治体制改革过多的放在下端,行政改革要解决的问题是转变职能,政企分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政治体制改革的上端有四个关键要素:宪政体制、政党政治、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制,这四个更具决定意义的要素改革相对来讲是比较滞后的。我认为要启动一些关键的改革,包括上端的改革,就更要靠集体智慧,而集体智慧从……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从改革开放初期,从当时的背景来看,就是在中国把国门打开的时候,也正是西方发达国家所尝到全球世界经济一体化刚刚起步的时候。一方面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刚刚起步,另一方面邓小平把中国的国门打开。国际的资本向潮水般的涌向中国,现在看为什么国际资本愿意到中国来? 我看来它有两个最核心的条件,要素。第一,中国的资源价格非常便宜。第二,中国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劳动力,这两个东西使国际资本趋之若鹜。但是在我看来,当我们各级政府开出优惠条件,吸引外资的时候,很多情况下外资是打引号的。发达国家有计划的把他们相对落后的产能大规模的向中国转移,对资源消耗多的,对环境破坏严重的。最后我们付出三大成本,第一透支资源,第二污染了环境,第三牺牲了数以亿计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最后我们形成强大的低成本出口能力,中国源源不断的物廉价美走向发达国家以后,拉低了全世界的物价水平。 过去美国一个杯子卖5块钱,大量的中国产品进来以后,卖成3块钱,4块钱。发达国家老百姓从中国的物美价廉的产品中获得巨大的实惠,但是中国把问题留给自己。当我们进出口贸易一直在两位数高增长的时候,所有的问题都被掩盖着。只有多金融危机爆发,一夜之间中国的外部订单突然间大幅度的下降,外需影响到中国实体经济的时候,我们的体制性,机制性弊端全部暴露无遗。 所以可以断定的讲,未来我们还要扩大出口,但是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再也不可能像过去的30年一直以两位数增长,我们一定要下定决心,启动内心,经济增长更多的要往内需方面转移,这是第一个。 第二,中国的经济结构是低端产品主导的,我们称为世界的加工中心,制造中心,但是中国顶多是一个低端制造中心。现在中国的制造业所占的份额在全球是第一,就是制造业整个的比重中国是排到第一上去了。但是你是一个低端制造,你是消耗过多的能源,投资的资源,破坏了环境,这是不可持续的。 世界上有三句话,叫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专利,一流企业卖标准。我们大量的企业是不入流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自己的专利,贴牌生产。我们去年出口的服装90%全部都是贴牌生产,所以说我们只有更多企业能够卖标准,在世界才能高端占有一席之地,有话语权,你才会由经济大国变为经济强国,才会真正有地位。 第三,资源环境这种制约方式不可维系,联合国制订了三大人类发展指数,其中衡量人的生活质量指数主要有四个。换句话讲,联合国制定的衡量人的生活水平的指数,有四把尺子来衡量全世界65亿人口。200多个国家你的生活品质,第一个人均GDP,第二人均纯收入,第三饮水的质量,喝的水,第四空气的质量。换句话讲,联合国制定的衡量全世界65亿老百姓人口的生活质量的四个指标,有两个是环境指标。看你喝的水是不是纯净的,看你呼吸的空气是不是新鲜的。 如果我们把这些搞上去了,经济总量上去了,我们把大江大河的污染,空气不新鲜了,老百姓还有幸福感吗?这是不可持续的。 第四,劳动在整个收入分配中的占比持续下降。解决劳动者拿到太少了,所以内需不足,消费对经济贡献能力有限,都是基于我们的劳动者在收入分配结构中占的份额相对太少有关。不管是第一次国民收入分配,还是第二次国民收入分配,老百姓,劳动者在大蛋糕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在持续下降,这是中国经济内需拉动不尽人意,消费不足的一个根本性原因。这是第一种,我们确实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的巨大压力。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十二五规划要确立科学发展的主题,要确立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要勇于实践和改变我们这样一种经济增长的方式。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