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之受虐型人格障碍(三)

讲师风采
姬雪松
中国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讲师简介:
姬雪松,中国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点评作者,华夏心理网专栏作者。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医生,从事心理治疗多年,擅长神经症和人格障碍治疗。现为北京国奥……
视频简介:
上段视频我们听姬雪松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一种受虐型人格障碍的典型例子,但是在更多的时候我们会遇见到有不同程度的受虐或者说是有自我击败倾向的人,本视频姬雪松老师将带我们了解不同程度的受虐型人格的表现,以及受虐现象。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所以她很痛苦,那么在我开始替代她来虐待她的时候,她终于找到了虐待。当然她后来愤然离去,愤怒离去是她受够了,她受过了她吃饱了就不需要再吃了,所以她自己对自己虐待减轻了,这个病人的病情也就好转起来了。这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给大家举这一个例子是来说明,是来想告诉你那种受虐型的人是什么样的人。这是一种,这是一种。 前面我们给大家介绍了这种受虐型人格障碍的一个例子,那么这种,刚才我介绍的那个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也是相对较为严重的情况。那么在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见到有不同程度的受虐或者自我击败倾向的人。你比方说这种禁欲主义者,所谓禁欲主义者就是,对他们来说他们要遏制自己的欲望,让自己免于被满足。还有那种苦行僧,有古代的苦行僧,也有现代的苦行僧,他们似乎要追求某种痛苦的生活以期在这种痛苦的生活中得到磨炼。这个我们要经历一点痛苦、经历一些磨炼这不是问题,但是这种所谓禁欲主义者这些苦行僧他们好像没有毕业那一天。他们一生之中都在磨炼自己,那么是为了上天堂吗?他倒不一定是有这样宗教的信仰。那么如果没有毕业那一天,如果没有让自己享受那一天,那么这种苦行,这种禁欲实际就是一种自我的虐待、自我的击败。 我们看看这个苦行僧他们的这个人生的这种信条。在他们常常看来这个世界就是苦的,这个苦的世界才是真是的世界。那些所谓享乐那都是浮华,浮华之物、过眼烟云,似乎只有痛苦他们才能感到真实。而且他们通过合理化这种痛苦,我通过这种痛苦让自己得到某连历练,这种合理化的方式让自己安于这种痛苦。这种人很奇怪,一方面他在追求痛苦在折磨自己,一方面他又感到痛苦。这些人不是说遭遇这么多伤害他自己觉得很挺舒服,不是这样子的。他们的感受上是痛苦的,可是他们并不让自己终止这种受苦的伤害,这就是他们的冲突所在,这就是他们的矛盾和病理所在。 受虐和抑郁这两者是有不少的重叠,有相当多的重叠。但是它们也有差别,比如说这种抑郁。抑郁,我们前面在讲这个抑郁型人格障碍的时候我们曾经谈到过,这种人由于认同了那种丧失的个体,他同时又要去攻击他认同了的丧失了的个体,也就是说是自己的一部分。所以他是一种来自于内部、自己对自己的折磨,自己折磨自己自己害自己。那么受虐型他是追求痛苦,他是追求自己被折磨,自己被别人折磨,被情境折磨,被痛苦的生活折磨。这是这么两个在核心上的一个差别,就是一个自己虐自己,一个求着别人虐自己,求着别人虐自己的这叫做受虐。 当然了受虐障碍和抑郁障碍有的时候在我们的临床工作和日常生活当中是需要一些鉴别的,它们有的时候貌似相似,特别是比较轻型的,它们可能不太容易辨别,甚至有的人他可能两种并存。他既抑郁又受虐,那么这种通过一般性的观察,我们就很不容易区分了。那么就需要深入的访谈,深入的了解这一个人的生活,了解他的过去、了解他的现在、了解他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感受,只有基于这样的了解才能让更隐藏在背后的,具有这种所谓诊断意义的内容浮现出来。 我们再说一说关于受虐现象。受虐现象,受虐这个词听着挺难受的,但是我们每个人不同的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都有犯贱的时候,但是在正常人的受虐,正常人的受虐通常有某种明确的需求。比方说像那个苦行僧他们声称的那样,我是说像苦行僧声称的那样,不是实际的那样。我们有的时候会给自己制造点麻烦,会让自己吃点苦头。那对于正常人来说的确是出于某种历练的原因,我们期待那个考核结束,期待毕业的那一天。如果你期待毕业,并且你实际上已经让自己毕业了或者至少有一个计划让自己毕业的话,这种局部的受虐现象只能叫受虐现象,这不是说你有受虐的性格。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