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之受虐型人格障碍(四)

讲师风采
姬雪松
中国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讲师简介:
姬雪松,中国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点评作者,华夏心理网专栏作者。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医生,从事心理治疗多年,擅长神经症和人格障碍治疗。现为北京国奥……
视频简介:
受虐型人格发生车祸的几率高于正常人,这是怎么样一种现象呢,痛苦、折磨是受虐型人格的人获得关怀获得爱的前提,本期视频姬雪松老师将通过生动的故事来我们讲解受虐型人格现象,更多精彩请关注本视频。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在单位上班,这个领导老是弄他、老是说他、老是批评他,同事也看不起他。为什么呢?他用很多的方式,比如说他老是迟到,但是屡教不改。或者是老耽误别人的事,老让别人,工作中有合作的时候老让别人因为他的原因而受到损失。尽管这个损失可能不是很大,可是因为总这样,所以别人都很烦他、很讨厌他,不愿意给他好脸,不愿意给他一个好的关系,他经常被穿小鞋,经常被同事推来搡去。他很痛苦,很苦闷,可是他又在不断的唤起别人对他的惩罚,对他的折磨。这是一个很微妙的过程。 刚才我们说说这一类人,这一类人他们发生意外事件比如说车祸,他们的比率高于一般人。也是因为他们内心渴望一种被折磨、被痛苦的原因造成的,有人做过一个时间很长涉及到很多人的一个研究。他研究的对象是谁呢?他研究的对象是一些车祸的肇事者和受害者以及他们的后代。这个研究小组研究了很多车祸的肇事者就是开车把人撞死了,研究这些车祸的,车祸有肇事方还有受害方,他们就研究这个现象。他们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比如说你开车把别人撞死了你就是肇事者,在你的后代当中你是开过车撞死过人的人,那么你的后代。因为他不是研究这一个人,在这些人的后代当中,他们的子女被撞死的机率高于了普通家庭,爹在这作了恶了,儿女在后边还帐。看这些被撞了的人被撞死的人的家庭,有人被撞死了,那么在那些家庭里面有一些后代成员,他们发生撞死人的变成肇事者的这个机率高了。你看到他们位置对调了,对换了。开车撞死过人,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子女变成了更多被撞死的人。而那些被撞死的他的家庭中的成员,特别是幼小的成员在成人以后变成了肇事者。研究者解释了这个现象,这个解释过程有一点点深奥,不过也不是那么难以理解。 你看如果我们撞死人,如果你是酒后驾车还是违章驾驶,别管什么原因。你杀了人了,你杀了人了!杀了人会让普通人觉得那是一个非常痛苦和内疚的事情,尽管你可能因此做了两年牢,你可能因此还搭了不少钱。可是那种来自于内部的内疚仍然存在,仍然存在着。这些人的家庭里面对这个人有一种强烈的内疚,所以他的家庭就是弥漫着一种气氛,一种内疚的气氛。那么内疚的人要干吗?内疚的人要去找人道歉,要去跟那些死了的人说对不起。但人都死了,你跟人说对不起,你跟那个家人说对不起,可能也都说过了,不过这种对不起并不能让他们摆脱这种内疚。他还要继续说对不起,你要想继续说对不起,你就得找到一个可以说对不起的人。他哪儿找去,外边没人,没人怎么办?没人就在家里找,在家里制造。在家里制造出一个他觉得可以向他说对不起,我伤害了你,我杀了你这样的一个对象。谁能来承担这个角色呢?他需要这样一个人,那么这个家庭里面谁能够承担这个角色?一个家庭的系统里面最幼小、最容易被塑造的那个人常常出来承担这个角色。这个过程是非常非常微妙的,它不是口头说的,并不是要求的。而是通过非常复杂和微妙的互动形成的,所以在肇事者的这个家庭里面由于他们燃烧着这种内疚,他们要求系统里面有一个人变成一个他可以道歉的对象,所以他们的孩子希望承担这个角色,内心深处希望承担这个角色。他们也让自己处于危险之中,也让自己成为一个受害者。因为如果他成为一个受害者,他就可以变成一个接受他的父亲道歉的对象。这个过程非常微妙,反之亦然。 那些受害者的家庭,我们说那些受害者他们尽管是得到的赔偿,对方也判刑了。可是他们的那种仇恨、那种愤怒仍然没有办法表达,仍然还在。那么这个家庭就需要有一个人来承担这个愤怒,来接受他们的愤怒、接受他们的仇恨。过程是一样的,因为在这个家庭里面,在这样的家庭里面更容易产生出那些肇事者司机。如果出现了一个肇事的司机,那么他的父亲、他的母亲就可以找到一个愤恨、愤怒之下的对象。这个过程很微妙。那这个过程不光发生在个体家庭,也发生在很多更大的群体之中。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