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怎样炼成的第十五集穷途末路时(下)

讲师风采
鲍鹏山
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讲师简介:
鲍鹏山,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寂寞圣哲》、《〈论语〉导读》、《后生小子--诸子百家新九章》、《附庸风雅--第三只眼看<诗经>》、《论语新读》、《天纵圣贤》、《彀……
视频简介: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周游列国。他从55岁到68岁,一直奔波在中原大地上传播“仁爱”,可是当时春秋争霸,乱世纷争,各国国君忙于战事,根本无人重用孔子,因此他和学生们处处碰壁、举步维艰,最后走投无路,被困绝境命悬一线,那么在周游列国的途中,他们被困陈蔡,绝粮七日,但孔子依然能够镇定自若泰然处之,可是弟子们却已经熬不住了,在面对失败和死亡,他们又将如何闯过这心里和生理的双重考验,圣人再穷途末……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节目导视: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周游列国,他从55岁到68岁一直奔波在中原大地上传播仁爱。可是当时春秋争霸乱世争锋,各国国君忙于战争根本没人重用孔子。因此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处处碰壁举步维艰,最后竟走投无路被困绝境命悬一线。那么在周游列国途中他们遭遇了一场怎样的生死危难?面对失败面对死亡,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将如何闯过这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双重考验,圣人在穷途末路时他将如何化解危机呢?请继续收看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教授鲍鹏山为我们揭秘《孔子是怎样炼成的》第十五集:穷途末路时。 节目导视:孔子周游列国被困陈蔡,绝粮七日命悬一线,但是此时孔子仍能镇定自若泰然处之,可多年追随孔子周游列国的学生们却再也熬不住了,饥肠辘辘牢骚满腹,大弟子子路甚至对老师的教诲都产生了质疑,那面对学生们的困惑孔子会怎么办呢? 鲍鹏山:孔子觉得有必要进行一场讨论,而且就在此时此刻,就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就利用此时的处境让弟子们思考一下道德的本质。孔子为了让弟子们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真实的想法而又不受别人的干扰和影响,他采取了个别谈话的方式一个一个来,先把子路叫进来,问了子路一个问题。说《诗经》上有两句诗,不是犀牛又不是老虎,为什么就呆在旷野上呢?那我们现在也是这样,我们是人又不是犀牛又不是老虎,我们为什么在这个旷野之上进退两难,饭也没的吃的,我们为什么搞得这么困顿呢?他把这个问题抛给子路,你回答我们为什么会有今天这样的结局,为什么会有今天这样的处境?子路听老师这么一问他就在想了,是啊,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处境这么不好呢?他说那是不是我们还不够仁,所以别人不让我们伸张,是不是我们还不够智,所以别人也不信任我们。 子路对这样的问题的回答是什么?是首先怀疑自己,也就是说子路在这个地方表现的是什么呢?是不能够相信自己。这时还有一个前提,也就是说假如我们真的是仁了我们真的是智了,那我们一定不会有这样的处境我们一定会很顺利,这还是跟他的道德迷信有关。那现在既然我们处境很不好,那就肯定说明我们还不够仁我们还不够智。这是他的想法也很合乎于逻辑,不够自信。孔子听完后反问子路,说仲由啊,假如仁者一定能够伸张,那么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呢?假如智者一定能受人信任,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呢?伯夷叔齐不是仁人嘛,可他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饿死首阳山,比我们还惨,你们今天是饿了,饿趴下了,还没死呢。照你这个思路,难道伯夷叔齐不仁吗?那同样,王子比干何等聪明啊,可他被商纣王杀死了并且把心脏挖出来,看你这个聪明的人是不是真的心有七窍。所以孔子的这一个反问很有力,也就是说即使你仁德得像伯夷叔齐一样,你也不能避免在人间遭受挫折甚至彻底失败,即使你智慧得像王子比干一样你也不能让人人都信任你,能使你处处行得通。 接下来孔子叫来第二个学生子贡,用同样的问题问他,我们又不是老虎又不是犀牛,为什么我们在野外,我们一直追求道义为什么我们今天这么惨?子贡怎么回答?我们知道子贡是个商人,商人知道东西卖不掉时可以有一个办法,降价啊,所以就跟老师讲了,老师啊,你的道太高了,价格太高了,卖不掉。因为你的道太高太大,所以呢这个天下容不下你,那怎么办呢?我们是不是稍微贬低一点,降低一点标准,降低一点要求呢?我们看他这个回答跟子路有什么区别,子路是不相信自己,对吧,而子贡呢?不敢坚持自己,都是不自信。而且子贡这个地方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比子路可能还严重,为什么?因为他想降低标准,那实际上就是什么?放弃原则。 当然他的想法也未必就一点道理都没有,因为我们知道道德之所以能对人类社会进行一种行为上的矫正,就是因为这种道德标准和人类的行为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距离太高太远不构成约束;距离太低太近又不能提升人类的道德,所以这个距离确实要适中一些,既能够对人类的行为有矫正,同时呢又让人们觉得能够实现。子贡认为老师的道太高了,人们就觉得够不着,跟我没关系了,所以降低一点。但是这种做法有问题,因为降低道德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道德的廉价和自我贬值,道德的廉价和自我贬值会导致什么结果呢?会导致人作为个人不能上进,作为社会呢也缺乏一个正确的评价标准。 我举一个例子,我儿子以前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他回来自我表扬,我今天表现很好,在自习课上没有大吵大闹,那我呢就跟他开玩笑。我说那你还不如干脆这样表扬自己,今天我表现很好,在自习课上在课堂上我没有随地小便。因为自习课,假如我们把自习课看成是一个社会,然后对这个社会的要求是什么呢?同学们在这个课堂上怎么样?安心管住自己,然后怎么样?自习,学习,这是一个最起码的标准吧。你没有大吵大闹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如果你没有大吵大闹都能能受到表扬了,那说明什么?其他人都在大吵大闹,整个社会乱了,同时说明什么,你即使没有大吵大闹,这个自习课像不像自习课呢?自习课的标准是让大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