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怎样炼成的第十五集穷途末路时(上)

讲师风采
鲍鹏山
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讲师简介:
鲍鹏山,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寂寞圣哲》、《〈论语〉导读》、《后生小子--诸子百家新九章》、《附庸风雅--第三只眼看<诗经>》、《论语新读》、《天纵圣贤》、《彀……
视频简介: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周游列国。他从55岁到68岁,一直奔波在中原大地上传播“仁爱”,可是当时春秋争霸,乱世纷争,各国国君忙于战事,根本无人重用孔子,因此他和学生们处处碰壁、举步维艰,最后走投无路,被困绝境命悬一线,那么在周游列国的途中,他们遭受了怎演的生死危难,面对失败和死亡,他们又将如何闯过这心里和生理的双重考验,圣人再穷途末路时,他将如何化解危机?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节目导视: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周游列国,他从55岁到68岁一直奔波在中原大地上传播仁爱。可是当时春秋争霸乱世争锋,各国国君忙于战争根本没人重用孔子。因此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处处碰壁举步维艰,最后竟走投无路被困绝境命悬一线。那么在周游列国途中他们遭遇了一场怎样的生死危难?面对失败面对死亡,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将如何闯过这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双重考验,圣人在穷途末路时他将如何化解危机呢?请继续收看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教授鲍鹏山为我们揭秘《孔子是怎样炼成的》第十五集:穷途末路时。 鲍鹏山:我们说孔子在他六十耳顺的时候他在陈国,那么就在这个时候吴国攻打陈国,楚国又来救陈国,两军在陈国境内打仗。楚昭王听说孔子在陈国就想把孔子召到楚国去,那么孔子此时也正想离开陈国,他觉得这倒是个机会,所以他也就离开陈国首都准备到楚国去,可是这一走就迎来了孔子周游列国过程中一次最大的磨难。到楚国去的路途中要经过一块地方,这个地方原先是蔡国的故地,就在这个陈蔡之间,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走到一个绝境,无上下之交。这边离开了陈国,陈国政府不管他了,那边还没到楚国,楚国这边又没接上头,他们在这个野外走了很多天粮食也吃完了。所以弟子们都很饿啊,饿到最后这个弟子们都爬不起来了。孔子倒还不错,我们说孔子这人首先精神好然后身体也好,弟子们都饿得爬不起来了他的精神状态还非常好还整天在那个地方弹琴,他们在野外找了一个临时藏身之所就在那待下去了,孔子在他那个小帐篷里就弹琴。 这个时候我们说,孔子自己虽没问题虽然很坚定,但是弟子们的情绪是很受影响的,不满,对这种状况不满,同时又看不到希望。所以这样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在迅速蔓延,其中有一个人是最突出的,就是性急的子路。子路听到老师在弹琴,他在外面就已经大发不满之词了,说我们都这样了我们的老师还在里面唱歌弹琴,难道这也符合周礼吗?发完这通牢骚就直接进到孔子的帐篷里去了,进去以后直接问了孔子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倒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有关道德的大问题。什么问题呢? “君子亦有穷乎”,君子也会穷困吗?君子也会无路可走吗?这个穷不是指经济上的贫穷是指政治上的没有出路,是指人生的境界,人生的困顿。要了解一下子路这一句问话的深刻内涵,我们大概还要对道德的信仰做个简单说明,一般我们说对道德的信仰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也是最低的一种境界,就是不相信道德会给人带来好处所以也就不守道德,这种人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坏人,他不相信做好事有好报,不相信道德对我们有好处,不相信我为什么要做好人,做好人干什么?所以他就不做好人他就做坏人,这是一种境界,最低的一种境界,人群中总有这种人。 还有第二种境界,大多数的人有一种很纯朴的道德信仰,相信道德对人有好处,所以呢谨守道德。实际上我们在生活中碰到的绝大多数都是这种人,总相信做好人有好报,所以呢我们一般人带着这样的信仰非常好,这种信仰的好处是什么,是能够让一般人在大多数的时间里面,在大多数这个环境里都能做一个好人,这是第二种境界。 第三个境界,也不相信道德会有一个预期的好结果好等着我们,但是即使如此我们仍要做个好人。我常常讲一句话,我说做好事不一定是我们的义务,因为好事太多了,你不能每个好事都能做,那你肯定做不完,你可能今天做这个好事就不能做那个好事了。但是“做好人一定是我们的义务”,是义务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你不要想着有好报,这是第三种境界。 那么子路这句问话“君子亦有穷乎”,我们来想一想,当他问这句话时表明他对道德的信仰在哪个境界?在第二个境界上君子亦有穷乎,君子就是好人,做好事嘛,做好事了还会穷途末路吗?这句问话就表明他在第二个境界上。子路是一个很纯朴的人,是一个很天真的人,是一个内心很阳光的人,这都是他的优点,他对于孔子有着信仰对道德也有信仰,正是凭着这样一种信仰他一直跟随着孔子,他一辈子从来没想到过要背叛师门,这就很好这也很可爱,这子路也是孔子学生当中最可爱的一个,他的思路就这么简单。既然我们是君子,既然我们德行高尚,理想纯洁,既然我们干的事都是匡世济民,仁慈博爱。那我们就应该在这个世界上处处都能行得通嘛,时时都能受欢迎嘛,都能得到追捧嘛,那我们这样的人怎么也会困厄,也会走投无路呢?他想不通。所以子路这句问话一下子就把子路的道德信仰层次揭示出来了,而且这种层次代表了大多数人的观点。子路此时的思想危机出在什么地方?是对道德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而且这种有效性一旦出现疑问之后,它会使一般人很快的从第二境界堕落到第一境界,既然道德没好处那我还是不做道德了不做好人了吧。 有这么一个笑话,说有一位男士他下班了他回家在路上看到了一个商店,里面有很多女人在那个地方抢购一种东西,他一看这个东西也挺好就准备买一个回家送给自己的太太。然后他就很老实地站在那排队,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