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特性与职业农民培育(五)

讲师风采
朱启臻
讲师简介:
朱启臻,男,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1988年获北京科技大学法学学士学位。
视频简介:
在中国,农民人口占大多数。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完成之后,农民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其中也经历了许多挫折,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产品产量得到很大提高。农民是农业安全的守卫者,只有农民的素质提高,我国的农业水平才能不断的增长,本集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新兴职业农民的培育。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下面一个问题我们就谈一下职业农民的培养问题。农民的重要性,我们谈到了。农民很重要,但是年轻人又不愿意从事农业。这就是问题,怎么办呢?我们的农业在面临着潜在的威胁,我在前面介绍过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问题,老年人在从事农业,使农业的潜力难以发挥。兼业农民能不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也不行。我们看到兼业农民有一个过程,最早的时候是以农业为主非农业为辅。在农闲的时候在外面打打工,但是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这样的兼业农民对农业的影响很小,相反对农业还有好处。但是发展来发展去,由于非农收入的比例越来越高,人们就以非农为主,把农业作为兼业农业为辅,就是有时间我去种种地。跟着我们发现了什么情况呢?只管种不去收这样的现象。我在外面打工地种上了没有荒着,政府还给我补贴,一亩地几十块钱,有的上百块钱的补贴。我也不去管理这个地,到收获的时候也没有多少收获物,我也不来收它了。因为我还得请假,我一天打工一百多块钱,我来回两天好几百,我那点粮食收完以后费好多力气,还卖不了几百块钱。就出现了只管种不管收这样一个现象,所以兼业农民也不能保证我们一个国家的农业安全。 还有耕地保护,在前面提到过耕地保护成为现在一种农业威胁。因为劳动力的这种流动规律就决定了农民有了一种自由,就是不种地的自由。这个劳动力的规律有几个因素所决定的,就是人往高处走,什么是高处呢?现阶段就是农民从农业到非农业,从乡村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从不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这是人口的基本流向,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样的话很多农民就不去种地了,放弃土地。但是我们社会又需要足够的农产品,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出路就在于培养出一批什么人来呢?新型的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他有几个优势:第一,他要掌握现代农业科技。新型的职业农民得懂科技。 第二,他得保护耕地,使耕地可持续发展。他跟工商资本不一样,我不是租别人的人种一年,第二年不种了。我是职业农民,以农业为职业的人,我要保护耕地,我不仅今年要用,明年要用,以后长期使用耕地。我不仅自己要用,我还要传我的后代,所以他会保护耕地。他有稳定的农业生产,每年我都生产,他很稳定,不是见异思迁,稳定的农业生产。 还有职业农民便于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我们现在一家一户的小农每一户一点点土地,一百户加起来也没有多大的范围,很难组织。如果是职业农民就为我们提高他的组织化程度奠定了基础,一个农民要有一千亩土地,我一千个农民组织起来那多大的范围?基础不一样。 这也有助于政府实施对农业的支持。我们现在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也很大,但是我们农民太多,太分散。一大笔钱分散到众多的农民头上每个人几十块钱,解决不了问题。但是如果我们以后形成职业农民,我们支持职业农民,方便了政府的支持,支持力度也会增加,支持的效果就容易显现出来,所以职业农民有这样一些好处。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