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文明发展论坛之城乡互动与现代生态……

讲师风采
孟登迎
讲师简介:
孟登迎,男,1970年出生,陕西渭南人士,文学博士。1990年陕西省大荔师范学校毕业并进入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1997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文艺学专业,2000年获博士学位……
视频简介:
将来很多的年轻人要改变他们的身份成为城市人,这个潮流我们是无法阻挡的,但是我们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城市人,或者说我们要成为什么样一个城市里面的乡下人。其实城市和乡村各有各的优势,尤其是乡村有更多可以回旋的空间,给人更多心灵想象的空间。城乡互相怎么看待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本期节目将由副教授孟登迎利用他多年的经验为大家讲解《城乡互动与现代生态文明》,精彩不容错过。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非常感谢大家听我做一些演讲,因为我以前很少参与这个演讲的,所以我也没有做PPT,时间稍微有点仓促。我不是研究三农和研究农业的一个专业,我是教文学的。我想给大家分享的是我作为一个从农村出来的求学的,现在作为一个大学老师我要面对从农村来的学生,我通过这个经历要讲一个城乡互动,就是说将来很多的年轻人要改变他的身份成为所谓的城市人,这个潮流我们是无法阻挡的。但是我们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城市人,或者是我们成为什么样一个城市里面的乡下人,或者乡下的一个城市人。我给自己定位是城市的乡下人,我回到农村我的亲朋好友会认为我是城市人,这个身份是混在一起的。这个很有意思,这两种身份都给了我很好的滋养,使得我从两个角度去看我们生态问题。 我先举一个小的事例,我小的时候是80年代初接受应试教育进入小学。我的父亲是一个农村的民办教师,连他都告诉我说一定要成为一个城里人,包括亲朋好友说城里面很干净,城里人有休息有那个固定的时间,这个时代给大家的都是逃离农村的教育,我想是这样的,因为我们都希望改变自己的身份。因为在农村受到了身份歧视,这是大家很清楚的。你不能上什么样的学校,不能进入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但是你考上所谓的大学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是实际上我们进入了城市,我们会发现城市的问题也相当的严峻,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2003年闹非典的时候我看到一个报道,当时我也在北京。就是北京的人开着车去透气,他觉得压迫他觉得精神上受不了,所以到农村开车呼吸去,但是被郊区的农民把车给阻挡了,他们用路障的方式,别出来,城里面人很脏,因为他们带着瘟疫。虽然例子很极端,很有意思就是说在一个极端的时间里面,在一个瘟疫或者是战争的时间里面其实城市是最脆弱的。为什么说城市是极端脆弱的?其实日常生活中城市也是相当脆弱,表面很繁华,各种色彩,各种便利,但是它是最脆弱的,在我的家庭里面比如说水电气一样缺乏我今天就无法生活。用采暖用的气,电,没有水我们连吃饭、上厕所都是问题,在农村这不是最大的问题。 所以从两个来看其实城市和乡村各有各的优势,尤其是乡村有很多可以怎么回旋的空间,给人更多心灵的想象,城乡的互相怎么看待问题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非典时期,北京郊区的农民说城里面很脏,他们说的不是假话,因为城市用了那么多钱搞绿化搞净化,但是实际上天天吸的是尾气,听得是噪音,忍受的是拥堵,更何况在这个之下我看到的人群脸上都是焦躁或者是冷漠的,甚至是充满一种计谋的这种的眼神。这是我们到牧区或者是偏僻的农村看不到的眼睛,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其实说干净是假的,因为这种生活方式可能是有害于身心的。我就从自我感受来开始,意味着如果让我们的农村城市化,我们要什么样的城市化?因为要不要城市化这个问题可能不需要太多,但是要什么样质量这是最重要的。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