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字经第十集(上)

讲师风采
钱文忠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讲师简介:
钱文忠,1966年6月出生,籍贯江苏无锡。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1980年代中期,留学……
视频简介:
《三字经》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治平。四书是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在古代社会,它们是读书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核心价值观,在讲述完《论语》之后,这一讲将讲述《孟子》《中庸》《大学》。那么亚圣孟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现代社会还应该提供中庸之道吗?宋代大儒朱熹又为什么会把……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治平。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在古代社会,它们是读书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核心价值观,在讲述完《论语》之后,这一讲将讲述《孟子》《中庸》《大学》。那么亚圣孟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现代社会还应该提供中庸之道吗?宋代大儒朱熹又为什么会把《大学》列为四书之首呢?请听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讲解读《三字经》第十集。 【钱文忠】我们在上一讲,用了整整一讲的篇幅,讲了《三字经》关于《论语》的12个字。那么关于《四书》,按照《三字经》的排列顺序的第二部,也就是《孟子》,《三字经》又是怎么说的?【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就是《孟子》一共七篇。它的核心内容是两个:道德、仁义,这是《孟子》的关键词语。用今天比较流行的话来讲。首先我们恐怕还是应该弄清楚孟子这个历史人物的一个大致情况。【孟子,名轲。战国时邹国人,孔子第四代弟子】孟子像孔子一样,也曾经想投身于政治活动;也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遍访国君。但是同样也像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不怎么符合当时国君的需要,不怎么能够满足当时国君非常现实的要求,因此不被重视。有一次,孟子的故国邹国、孟子的家乡,和孔子的家乡、鲁国之间发生了争执,两边打起来了。打起来了以后,邹国的官吏、当官的死了33个人,而邹国的老百姓在旁边束手旁观。照道理两国相争,官员都扑上去了,你老百姓还不跟着官员上吗?邹国的老百姓没有,在旁边看热闹,导致邹国的官员死了33个人。那么邹国的国君会怎么看呢?那毫无疑问是指责老百姓的。怎么我官死了那么多,老百姓一个都没死。孟子怎么看?孟子怎么来看待这件事情?孟子对邹穆公讲:活该!谁叫你和你的臣子,平时那么残忍地对待百姓。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你们的老百姓今天总算是找到报复你们的机会了。这是孟子的思想、这是孟子的言论。孟子甚至还主张,坏的君主、不仁义的君主,是可以废掉的,是可以让好的君主替代的。这些思想的光芒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依然能够让我们激动。孟子有一句话,经常被我们引用【民为贵民,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人民是最宝贵的,社稷、江山社稷,社稷第二位,君为轻。国君是最不重要的,国君在人民、社稷、国君三个里边,国君排老三。大家看,这是什么样的思想?这在先秦诸子里边,真正是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思想。 【字幕配画外音】孟子生活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战国七雄主要采用吴起、商鞅、田忌等人的思想,希望通过武力来雄霸天下。然而孟子却看到了百姓的疾苦,他倡导仁政爱民的治国理念,是以德治国的思想源泉之一.那么《孟子》一书在古时候,又有着怎样的命运呢? 【钱文忠】孟子在很多情况下,没有办法让统治者接受,更不必说他能讨得统治者的欢心了。举一个例子,朱元璋、明朝的皇帝。明朝的皇帝朱元璋,就是因为读到了《孟子》里边,民为贵民,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话,朱元璋勃然大怒。虽然《孟子》在那个时候已经是科学考试的必读书了。四书已经是参加科学考试必读的书,题目就是在四书里出的。但是这个皇帝看到这些话非常生气,采取了两个措施。哪两个措施大家知道吗?第一下令将孟子撤出孔庙。【撤出孔庙】因为原来孟子和孔子是在那陪祭的、是配享的。我们这边供奉着孔子,旁边有孟子,都可以享受后人的献祭、享受后人的敬礼。朱元璋觉得孟子不行,剥夺他这个资格,下令把孟子从孔子旁边给搬走,不让你待在庙里。当然等于剥夺了孟子的地位。第二朱元璋更狠。朱元璋下令把《孟子》里边类似的话全给删了。【删剪《孟子》】编成一个比较“干净”的《孟子》的本子。当然这是他所谓的干净。所以我们要知道,在明朝的读书人、参加科举的,固然是个个要读《孟子》,但是他们读的《孟子》,和我们今天读的《孟子》不大一样。我刚才引用的这些话,在相当的一个历史时期,在明朝的《孟子》版本里是没有的,因为统治者不爱看。但是《孟子》毕竟有它的力量,所以统治者对《孟子》的心态很矛盾。还是拿朱元璋说,朱元璋开始时候那么强横。到他的晚年,朱元璋又去读《孟子》,是不是他读的是原本,还是他读的也是删掉的本子,我们不知道。他突然读到这么一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子》】他大为赞叹。这段话的意思讲,就是如果上天要把大任,一个巨大的任务、一个使命,交给某一个人的话,那么首先要使他的心志,苦其心志,使他的心志能够忍受苦难。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我们讲筋骨强健,能够经受劳累疲倦。饿其体肤,还要饿他,使他能够忍受各种苦难,做好承担大任的准备。当朱元璋读到这里的时候,他又不禁拍案叫绝,一下又非常感动,觉得孟子说的好。干什么呢?下令把孟子的牌位再搬回去,再搬到孔子旁边,再享受后人的献祭。同样是朱元璋干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