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字经第十集(下)

讲师风采
钱文忠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讲师简介:
钱文忠,1966年6月出生,籍贯江苏无锡。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1980年代中期,留学……
视频简介:
《三字经》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治平。四书是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在古代社会,它们是读书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核心价值观,现代社会还应该提供中庸之道吗?宋代大儒朱熹又为什么会把《大学》列为四书之首呢?请听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讲解读《三字经》。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与少一点的人一起享受音乐快乐?还是与多一点的人一起享受音乐快乐?这两种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国王一看已经被孟子套进去了,只能回答不若与众,那肯定是和人多的一起快乐了。大家看,孟子是多么会诱导人,多么会说服人。但是我们也只能很悲哀地看到,我们更多的只能领受到孟子的无奈。因为他也没有能够说服齐宣王,齐宣王依然好色、依然好货、依然好世俗之乐。没见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仁政来。这是一个例子,他跟齐宣王。另外一个例子,他跟梁惠王。【梁惠王,战国时期梁国国王】孟子去找梁惠王,也是要说服他,你要好好把国家管理好。孟子找了哪个切入点呢?很绝。孟子问了梁惠王这个问题,说大王,用这个棒子、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这梁惠王也不傻。没什么不同,这能有什么不同呢?反正都把人给杀了,没什么不同。孟子问,既然这两者没什么不同,既然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都是一样的。那么请问大王,用刀杀死人和用那些恶劣的、坏的政治来杀死百姓、来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呢?他把这个逻辑给建立起来了。那国王也只能回答,那也没什么不同,那等于承认坏的政治可以杀人。所以孟子接下来,就去直接教训这个梁惠王,说国王您的厨房里现在挂满了那种皮薄膘厚的肥肉,你的马厩里头有健壮的马。可是您的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满了他们的尸体,这等于是居高位的人率领野兽来吃人。就说你居于高位、你是国王,你不施行仁政,率领一群野兽来吃人。野兽自相残杀,人都感觉到恶心,看到两只野兽自相残杀,人都不意愿看。何况做百姓父母官的、主持政治,你居然公然率领野兽出来吃人,怎么能够做百姓的父母官呢?大家看,这就是孟子和两位国王的对话。这样的对话在《孟子》里比比皆是。多么的机智、多么的雄辩、多么的仁厚,但是终究多么的无奈。 【字幕配画外音】《三字经》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中庸》原来只是一篇三千多字的小文章,但是宋朝大儒朱熹,却把它从《礼记》中提取出来,变成了单独的一部书,并且把他推崇到了极高的地位。那么中庸究竟是什么意思?现代人还应该不应该提倡中庸之道呢? 【钱文忠】我们讲了四书里的前两部,《三字经》排列当中,一部《论语》,一部《孟子》。那么四书里的其他两部,《大学》和《中庸》,它们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其实这两部经我们在以前多少都涉及过。那么在这里呢,我们要花比较多的篇幅,换一个角度去讲述它。《三字经》首先讲的是《中庸》。【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就这12个字。这12个字,它的含量也很大,解释起来也很困难。这里边有相当的一些东西,需要加以说明。《中庸》的作者是谁?《三字经》很明确说了,子思笔。也就是说是子思写的。那我们前面多次地提到,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孔子孙。儒家代表人物】其实在孔夫子去世以后,儒分为八。儒分为八的意思,实际上就是儒家后来有八个主要的派别。而子思之儒,子思这一脉的儒家,就是八派当中的一派。现在看来还是相当重要的一派。那么《中庸》的重要性到底在哪里?毫无疑问,我们在这里不是一个长篇大论的场合,只能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明。《中庸》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在儒家典籍里边,理论层次最高,理论色彩最为浓厚。 【文忠寄语】《中庸》在儒家典籍里,理论层次最高,理论色彩最浓厚。 【钱文忠】那么大家也许会问,那么能不能用尽量浅显明白的语言,来说一说《中庸》究竟在理论上,有什么特别高明之处?有什么特别的贡献?我想最好的办法、最老实的办法,表面上看也是最偷懒的办法。就是用《三字经》的六个字来讲:中不偏,庸不易。【中不偏,庸不易】“中不偏”还比较好讲,就是讲处事做事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中不偏,不要走极端,以一种比较持中的态度,来处事、来做事。“庸不易”就不那么好讲了,历来的解释都有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多少有点差距。一种说法“庸”是指经常、永不变化、持久、永恒这样的一个意思。【说法一,“庸”代表永恒】如果按照这种解释,中不偏,庸不易就是讲,中就是不走极端的这种德行、这种品德,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永恒的。“中”乃是永恒的。如果要这么解释的话,“中庸”就是这个意思。另外一种解释是,“庸”是庸常之意,【说法二,“庸”代表平庸】用我们今天的大白话来讲,就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平庸才能长久,普通才是伟大。那么这两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我想宋朝的理学大儒程子,曾经说过,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那么看样子《三字经》很有可能是从程子的话里面,总结出来的中不偏、庸不易。所以我想结合宋朝儒学大师的话,大概是前一种解释比较稳妥一点。换句话说,“中”不走极端,乃是永恒的德行。 【文忠寄语】“中庸”就是不走极端,这是永恒的德行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