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改变命运(五)

讲师风采
刘余莉
讲师简介:
刘余莉,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内蒙古赤峰人。参著著作《中华传统美德系列之——立志 勤学 修身》(丛书主编夏伟东,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曾荣获“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参著著……
视频简介:
生活中,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乐观豁达;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战胜面临的苦难;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不可能处处是逆境;人生有巅峰也有谷底,不可能处处是谷底。因为顺境或巅峰而趾高气扬,因为逆境或低谷而垂头丧气,都是浅薄的人生。面对挫折,如果只是一味地抱怨、生气,那么你注定永远是个弱者。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节目导视:刘余莉,英国赫尔大学哲学系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系博士后,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名家讲坛》特聘专家。 刘教授以中国传统文化及当家价值作为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特别是对于先秦儒家理论和当代西方美德伦理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近年来,刘教授先后应邀到英国赫尔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做学术报告或进行学术访问。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演讲和研讨,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刘教授的人生格言是: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她的演讲朴实严谨,发人深思。 刘余莉:尊敬的现场的各位观众朋友,各位电视机前面的观众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非常高兴继续来讲健康心态与幸福人生的第五讲,处理压力时的心理调适。在处理压力面前,我们还是要正确认识压力,认识压力也有一些具体的原则。 第一个原则就是任何人一生中都会有压力,谈到压力问题并不是你是否受到压力,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压力影响,这些压力是怎么影响你的。有人把这个压力比做吉他琴弦,如果这个张力太过,这个琴弦就会断裂,如果这个张力太松又弹奏不出美妙的声音了,既然每一个人一生中都会面对压力,所以我们面对压力的时候也应该轻松以待。   第二个原则,有些压力是有益的。为什么是有益的呢?那是有些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同样的道理压力也可以成为成就之母。压力可以转化成为成功的动力,所以有些人说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当我们接受一个任务的时候,我们会有压力,但是我们也应该想到,我们完成这个任务之后,在其中克服了恐惧,克服了我们的各种各样能力的不足,我们就提升了自己的能力,那么也是成长的开始。那么在很多成功人士的身上我们看他们是怎样把压力转化为动力的呢,他们承担责任并不是为了一己之利,而是他们有高尚目标。 比如说我们以前提到过的范仲淹,他在小的时候读书,有一次读累了,就出来玩。那么这个时候他恰巧碰上了一个算命先生,他也很好奇就去问,他说:“你会看命,你看看我这个人读书以后能不能做到宰相?”当时范仲淹年纪轻轻结果一出口就要做到宰相,把这个算命先生也吓了一跳,于是他就说:“你年纪轻轻,为什么口出狂言,一出口就要做到宰相呢?”范仲淹被他这么一问呢,也感觉不好意思,就改口说:“那你再帮我看一看,我以后读书能不能做一个好的医生呢?”这个宰相和医生在这个算命先生来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职业,于是他问:“为什么你读书只想做到宰相和医生呢?”他没有想到当时年纪小小的范仲淹就这样回答说:“因为惟有良相和良医可以救人,可以帮助别人。”这句话说了出来,让这个算命先生非常的感动说:“你有这样的存心,这就是宰相的存心,你以后做官肯定能够做到宰相,因为你有为天下苍生而着想的存心。” 那么再看一看我们的周总理,他小时候读书,有一天他们的老师就问他们,你们读书是为什么呢?当时年仅十三岁的周恩来就挥笔写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几个大字,所以我们看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做到宰相做到总理也绝不是偶然的。那是因为他们有为天下苍生而着想的存心,那么我们想一想一个人有这样的志向,他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他会不会轻易的放弃呢,他在遇到困难之后,他所体现的那种意志,取得的成就是常人所没法相比的。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压力变成成长的动力。我们可以在一些演员和运动员的身上看到压力的这种有益的效果,比如说有的演员当观众中有很重要的人物出现的时候,他的表演会更加的出色;运动员也是如此,我们看大部分的世界纪录的创作和保持,大部分都在奥运会和世锦赛所创造的,面对这种压力,有些人被压力压垮了,有些人却借着压力创造了世界纪录,因为他们懂得把这个压力转化成为动力。   第三个原则,大部分压力是毫无必要的。中国人有一句古话,“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说天下本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而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增添了,设想了很多不必要的压力。很多人觉得这难以置信,为什么人会给自己设想一些不必要的压力呢,如果我们不信我们可以看一组关于压力的数字,人们所担忧的事情有40%永不会发生;有30%的忧虑涉及过去做出的决定,意思是说没有办法改变了;有12%的忧虑集中于别人出于自卑感而做出的批评;有10%的忧虑与健康有关,而这个问题是越担心问题就会越严重;最后只有8%的忧虑可列入“合理”范围 ,而这个合理还是夹着引号,意思是说,真正指值得我们事先准备一下,考虑一下的问题只有8%。 那么这一组数字不是让我们感到很吃惊吗?那么在现实中有十个引起人们紧张压力的问题,真正值得人们思考一下的,十个之中还不到一个。关于这种不必要的压力,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这个故事可能大家也听说过,这个故事就是说,父子两个人赶着一头驴去赶集,一开始他们是赶着驴走,结果走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