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改变命运(六)

讲师风采
刘余莉
讲师简介:
刘余莉,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内蒙古赤峰人。参著著作《中华传统美德系列之——立志 勤学 修身》(丛书主编夏伟东,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曾荣获“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参著著……
视频简介:
古往今来,许多人之所以失败,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无能,而是因为不自信。自信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动力。当你不自信的时候,你难于做好事情;当你什么也不做不好时,你就更加不自信。这是一种恶性循环。若想从这种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就得与失败作斗争,就得树立牢固的自信心。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节目导视:刘余莉,英国赫尔大学哲学系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系博士后,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名家讲坛》特聘专家。 刘教授以中国传统文化及当家价值作为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特别是对于先秦儒家理论和当代西方美德伦理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近年来,刘教授先后应邀到英国赫尔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做学术报告或进行学术访问。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演讲和研讨,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刘教授的人生格言是: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她的演讲朴实严谨,发人深思。 刘余莉:尊敬的各位现场的听众朋友们,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又来到《名家讲坛》,跟大家一起来分享处理压力时的心理调适第二部分。在上次课中我们谈到了处理压力的几个原则,今天,我们讲第四个原则。   第四个原则就是要把注意力转向自身之外的人和事。如果一个人之后想到自身利益,那么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有压力,为什么呢?因为总是为自己奋斗,但是总是不能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所以就会产生一些有困扰的情绪,这些情绪包括焦虑、愤怒、恐惧、失望等等。为了避免这些压力,我们就应该经常把注意力转向自身之外的人和事,也就是你应该想到去帮助别人。谁要是给小孩送过礼物谁就知道这句话千真万确,为什么呢?当我们看到小孩子受到自己想得到的礼物的时候,那种发自内心的由衷喜悦,我们看到了也会为这种喜悦所感染,从而感受到给予的快乐。给予能给人带来很大的快乐,同时也可以去除人们生活中的压力。 那么对于这一点,我自己也有着切身的体会,记得在1997年我刚刚从人民大学毕业就分到了中央党校工作,那个时候我从来没有上过讲台,也没有讲过课,但是我们要是讲台面对的学员就是来自全国各地高层次、高素质的领导干部。这些领导干部不仅有丰厚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要给他们讲课讲的非常的满意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且我们党校还有一项规定,那就是说要请这个学员给老师打分,每一次讲课之后呢,学员就要看一看你所讲的课是否理论联系实际,是不是生动,给他们启示没有,那么对于一个从没有上过讲台,而上讲台就要面临这样考验的人来说,在没有讲课的前几个月,我就会感觉寝食不安。为什么会感觉寝食不安呢?因为我们怕这个成绩打得不好,最后一对比,自己排到了最末,那么自己的面子上就很难过得去,所以我们自己注意观察一下,当我们有压力的时候,都是我们过分的执着于自己的利益,过分的关注自己的利益就会产生压力,那么当时很幸运我也正是准备心理调适方面的课,也受到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启发,说是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自身之外的人和事,那我就想我不应该过分关注自己的面子,于是我就转而进行这样的思考。 我这次课能够给学员带来什么,能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怎样的启发和帮助,结果我这样思考以后,就发现自己的压力大大的减少了,因为我们的注意力不在自己的面子上,而在怎么样让大家有所收获上,那这种想法也促使我看了很多人的材料,备课也相当的充分,最后学员对我这节课也给出了好评,那么从这个切身的经历中,让我们看到一个人如果过分的专著自己的权利,他就会有烦恼,有压力。所以为了减轻这样的压力,我们就应该经常把注意力转向自身之外的人和事,想着如何去帮助别人,去成就别人。   一本书叫《快乐是一种习惯——106岁的快乐法则》这本书就记载了新加坡许哲女士的故事,新加坡许哲女士今年实际上已经109岁了,她一生过得很健康也很快乐,为什么呢?她说就是因为她小的时候看到她母亲所做的一件事,从此以后就奠定了她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原则,那就是要助人为乐,在她小的时候看到她的母亲煮了一桌的饭菜非常的丰盛,然后端到了桌子上,全家的人正在准备就要吃的时候,忽然在门外响起了敲门声,那这个许哲女士的母亲走过去,打开门一看,结果看到了一群衣衫褴褛,面有菜色的人,这些人好几天都没有吃东西了,于是就向她的母亲苦苦哀求想她讨一碗饭吃,许哲母亲看到这样的情形,她二话没说,就把桌上所有的饭菜都端出来给这些人吃,当时许哲很小也很好奇,就跟在母亲背后看,当她看到那些几天没有吃过饭的人能够吃到一顿丰盛的饭菜时,脸上所露出的喜悦和那种满足感,她忽然感受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所以从此以后,她就决定用一生的时间去做帮助别人的事业。 后来这个许哲女士她就来到了美洲的巴拉圭,在那里帮助那里人的教育,帮助那里人的健康,无私无求,不和他们要一分钱,所以现在我们去巴拉圭谈起新加坡许哲女士的英文名字,很多人还深深的记得她,还深深的在怀念着她。那么后来这个许哲女士的母亲年纪也很大了,就给她打了一个电话,说你要帮助别人在哪里都可以,可是我现在年纪很大了,也需要你的帮助,那么许哲女士听了这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