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人本管理之道(上)

讲师风采
刘秋华张文强
讲师简介:
刘秋华,中国顶尖实战派培训与咨询专家,2012年度中国十大管理培训专家,北京大学人力资源总监班、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北京大学信息学院、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山大学、南开大学EDP项目、……
视频简介:
一项网上调查:94%的招聘经理承认,在做面试决定时,受偏见影响;6%认为不受影响。我认为此项调查,如果将“偏见”改为“直觉”,相信会有100%的招聘经理选择会受“直觉”影响。第一印象理论:在见到一个人的六秒钟内就会产生直觉印象,要想改变这种印象,得需要经过20次的接触。现在又有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印象会在见到一个人的三秒钟内就能形成。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各位同学、各位朋友,大家好,听君一言、胜读十年,欢迎大家进入搜狐职场一言堂。我是张文强。我们从这一期开始,我们将会做一系列有关管理和领导力方面的专题。谈到管理,有不同的理论和理解,我听过很多课,有老师说,所谓管理就是管人理事,又听到另外一个老师说,管理是管事理人。给倒过来了。到底是怎么样的?这里面有很多的观点,我们不去探讨。但是至少让我理解了两件事情,在我们管理中,它强调了两个因素,是人和事,但是人和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我们怎么样处理人和事之间的关系呢?我们在今天的专题中,将会给大家揭开这个神秘的面纱。我们今天将会给大家带来的专题叫做回归人本,管理之道。为什么讲解专题的嘉宾老师是国内非常知名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管理方面的专家刘秋华老师。   刘秋华老师我先介绍一下,她除了是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管理方面的专家之外。她也是《回归人本》这本畅销书的作者。还有一点,要跟大家特殊的介绍一下,刘老师不仅有非常深厚的管理的理论基础,而且有非常丰富的管理实践。因为她在一线的企业做过多年的高管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都非常的丰富。另外,刘老师的讲课跟一般的老师也是有所不同。她既有非常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有非常丰富的实践,还有,她会把西方的管理思想跟东方的国学智慧相得益彰的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大家可以设想一下今天的专题将是一次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又是能够把西方的思想和东方的国学智慧和谐统一的一道非常丰富的精神大餐。下面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刘秋华刘老师。   刘秋华:谢谢文强。大家好,非常高兴我能和大家有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和平台。看到你们很年轻,我也感觉到立马感到非常的年轻。大家看看这张照片觉得很职业吗?跟我本人相差得很大吗?这张照片是我最近为中国妇女杂志拍摄的。当时他们的编辑问我,您看上去气质不错,我就开了一句玩笑,你们知道怎么形成这样的气质吗?就是这么多年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整天老琢磨人,就琢磨成这样了。所以要想气质好,就琢磨人、做人事。真正要把人事做好,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再复杂的事情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要列出一二三来。今天就是要对管理工作中好的经验、管理教训、管理思想的一个提炼。   前一段时间一个老板非常有感悟的跟我说,这些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大势比较好,我两眼就盯着企业的市场运营,每年企业以30%的速度在快速增长,当我一回头发现,我们企业已经有了一千多名员工。等我再仔细的一盘点,这些员工并不是我们企业所真正需要的人才。形成这样的人才存量资产怎么处理?还有一个老板,也是非常有感慨的跟我说,你知道吗,我们公司从几个亿资产规模,现在已经达到了50多个亿资产,公司员工也到了800多人,他说前年我从跨国公司500强中国区的人力资源总监聘请到我们公司,可是一年过去了,我们员工的职业素养在不断的下降,人心涣散。咱们的工资定薪、调薪没有标准。他说为什么我把跨国公司500强人力资源总监请到我们公司来,却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出现了这样的现状?还有一个老板说,我很愿意和我的创业者分享,前一段时间我把我们下面子公司的股份进行了拆分,拆分给了跟中国一起创业的三个创业元老,一名是常务副总裁,前面两名是副总裁,每个人各得到我下面子公司50%的股份。可是这样的股份分出去以后,结果导致我的常务副总裁辞职,凭什么他们两个人跟我拿一样的股份,我为公司创造的价值多大,他们两个怎么可以和我相比较?为什么我们会出现这么多的困惑?到底我们制订一个企业的员工薪酬福利的本原是什么?我今天想带着这些问题和困惑和大家一起来走进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为什么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到底人力资源管理我们如何实施,才能达到管理的行云流水的境界。首先请大家看这些管理者们的一些感慨。他们说,员工士气低落,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业绩,威胁着一个公司的发展。当我到一个企业的时候,一看大家的工作状态,精神面貌和你们的行为模式,就能够看出这个企业有没有生命力。他们这个团队是否具有战斗力。我想看到这样一个管理感慨,思考两个问题,员工的士气与企业生存、发展是否有逻辑因果关系?第二个问题,员工为什么士气低落?把这两个问题抛给大家,接下来我们再看,美国哈佛大学专家有这样一个发现,他说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员工的潜力只会发挥出20%至30%,甚至可能更加相反的效果。但是在适宜的激励环境中,同样的员工却能发挥出潜力的80%至90%。你们相信这项发现吗?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就分到了中央级国有金融机构,之后又到了民营集团公司,后来又到了外资企业。同样的我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现出来的是三个不同的我。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