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政务诚信建设 构建良序美俗社会(四)

讲师风采
杨信礼
讲师简介:
杨信礼,中央党校哲学部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副主任、战略学教研室副主任。兼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全国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理事,全国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理事,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视频简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是当和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和政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的重要举措,是引领社会诚信在全社会树立诚信之风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伦理学教研室杨信礼主任将从政务诚信的内涵、意义,政府失信根……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邓小平同志在深邃的理论思考和卓越的实践探索中给予了社会公正、共同富裕以极为重要的地位。在他看来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与终极价值,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公正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根本特点,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不同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社会公正是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原则与价值导向是衡量改革与发展成败的根本制度。他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国民收入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如果导致两极分化,那改革就算失败了。社会公正又是凝聚党心、民心,维护社会稳定指引前进方向的光荣旗帜,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贫穷,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如果搞两极分化,民族矛盾、区域间的矛盾和阶级矛盾都会发展,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有可能出乱子。如果只是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关于实现共同富裕与避免两极分化的思想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分配公平又是社会公正、社会公平的集中体现,是人民评判社会公平与否以及公平程度高低的根本标准。我国社会种种缺失突出表现在分配问题上,比如说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偏低并持续下降,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偏低;地区、行业、不同类型单位收入差距拉大,垄断行业凭借垄断地位获得不正当收益;税收调节机制不健全,二次分配的作用弱化;慈善公益事业发展滞后,第三次分配格局未形成;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农民消费严重不足,贫富差距持续扩大两极分化日趋明显。这些问题都加剧了人和人之间、行业和行业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和摩擦,都在消减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公信度。社会公众的对象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既应该分配公民的基本权力和义务,又要划分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和负担的主要制度。社会公正是制度的第一美德或者说首要价值,也是制度改革创新的核心价值取向。 一个社会要平等的分配各种权力和义务,同时要尽量平等的划分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和负担。对于社会资源进行公正、合理的分配不仅需要道德精神的力量,更需要公平正义精神的制度的力量。我们必须以社会公正为导向,进行制度改革创新与政策制定实施,用制度、法律来规范分配方式和分配秩序,使合理的分配方式制度化、法理化,建立保障社会公正正义的制度体系、建立公正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利益协商、利益保障、利益协调机制。在当前我们尤其要健全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 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人民民主,用人民民主制约公共权力,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用人民民主争取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与民生幸福。还要改革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幅度降低政府行政开支、缩小行业、地区、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就是说我们要建立公平正义的制度体制。这关乎社会公平,也从根本上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公信度的问题。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