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归何处(二十)

讲师风采
释果宁
讲师简介:
释果宁,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释果宁法师,西藏工作八年,赵朴初学生,由原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圣辉大和尚剃度出家,在莆田广化寺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大和尚授比丘大戒。
视频简介: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幸福在于身的拥有还是心的感受?也许正如禅诗所说的「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人的头脑、心灵、情、爱、欲之 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身心、家庭、企业、国家之间又要如何才能和谐?一个成功的人生应该如何开始,怎样进行?生命智慧的源泉又该如何挖掘?果宁法师从禅学的角度、为您剖析种种,让您真切感受「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禅境。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涅磐寂静的境界超越了所有的二分法,举个例子。有一天,有一个人来见一个老和尚,他说师父啊,我想跟你探讨一个问题,他说什么问题啊?你讲啊。这个信众就说人都讨厌狼,因为这个狼要吃羊是恶,这个羊好无辜,被它吃掉,很残忍。和尚说的,非善非恶,没有什么恶,他说不对,老和尚说的,有什么不对?狼要生存,当然他要吃羊,对狼来说,它就是善嘛,它要生存,对羊来说它被吃掉了,当然就是恶了。这个善恶是相互对应的,看对谁来说,站在谁的立场上来看。但是这个人还要跟老和尚争,他说依我看就是狼恶,他说很多人都认为是狼恶,称为恶狼,老和尚说因为人类的立场,人类也要吃羊,狼也要吃羊,人类很讨厌狼,看不惯狼,是因为狼是人类的竞争对手,你看现在有多少涮羊肉的,小肥羊,人类吃得很高兴,看到狼要吃羊,为什么就认为它是恶呢?不认为自己是恶呢?立场的不同。 你看,善恶是一个立场,是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万物,善与恶,对与错,是与非,得与失,这些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中不同的角度产生出来的概念。如果你有大智慧,你不会去太执着,你连自己做善都不知道自己在做善,你就超越了对善的执着,佛教讲诸恶莫作,被动的不造恶,众善奉行,积极主动地奉献,做善事,帮助他人,服务社会。 还有一句话,这两句话是所有宗教都具备的,所有好的思想都具备的,第三句话就不一样了,第三句话叫自净其意。什么叫自净其意,就是不执着于善,不执着于恶,超越善恶的这个对立。你主动的不做恶,在你做善的时候,你都要认为自己没有认为自己在做善事,所以佛称为布施,叫不着相而布施,才是真正的菩萨。什么叫不着相?你去帮助一个人,你拿财物给他,钱财给他,你没觉得自己在帮助他,你觉得这个是很自然的,应该的,没有一种我在帮助你,你在被我帮助这样的分别心,那你就已经超越了善了。这个境界就很高了。 所以佛教的涅磐寂静的境界,是超越了所有的二分法的相互对立,超越了头脑对万物的执着。所有的二分法,都是头脑的产物,只有头脑才产生二分法,如果你能超越你的头脑,你就得道了。人类我不说嘛,小的时候生出来,根本没有什么善恶观念,他是从道里边生出来的,慢慢地长大了,给他灌输了很多这个该做,那个不该做,这个怎么做,那个怎么做,带了很多概念进去,头脑,我们就是超越不了,自己的概念和头脑,为什么我说在人的每七年一个转变中,到了六十多岁一定要返老还童,再次回到那个天真的童年心,纯真的童心,没有被污染的童心去,你就得道了。 所以老了以后,还要超越所有的执着,都放下,再也不用批判性的眼光看世界。你会感到和谐,你会感到你与万物一体的感觉。天地一体,万物同根,好,这是正见,佛教的正见。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