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归何处(二)

讲师风采
释果宁
讲师简介:
释果宁,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释果宁法师,西藏工作八年,赵朴初学生,由原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圣辉大和尚剃度出家,在莆田广化寺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大和尚授比丘大戒。
视频简介:
人的头脑、心灵、情、爱、欲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身心、家庭、企业、国家之间又要如何才能和谐?一个成功的人生应该如何开始,怎样进行?生命智慧的源泉又该如何挖掘?果宁法师从禅学的角度、为您剖析种种,让您真切感受「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禅境。佛教道场有三个山门:无往门:应无所往而升其心(金刚经)。人为什么烦恼,是因为我们心有所住,迷失了心,为情、名、利所累。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说到中国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家、道家、佛家为中心的,所以我们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是儒释道三家。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了,那么这哼哈二将到底代表了什么?原来哼哈二将,一哼一哈,代表我们每一个人的呼吸,代表着我们有了生命,有了呼吸就有了生命,原来我们走进佛门从有生命开始,去认识自己,代表着呼吸,哼哈二将,一哼一哈,一呼一吸。 有一天释迦牟尼佛他问他的弟子,你们知道生命是什么意思吗?有一个弟子说,生命就数日间吧,大概几天,从生到死就结束了。佛说你不懂坐下,另一个弟子站出来说,师父啊,生命在饭食间,吃一顿饭可能就没有了,就结束了,佛陀还是说请坐下。站起来一个弟子说,师父生命在呼吸之间,释迦牟尼佛笑笑,是的,这就是生命的现象。 实际我们每个人的失明就在一呼一吸之间,这哼哈二将就代表呼吸。我们什么时候注意过我们的呼吸,注意过我们的生命,我们从生下来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耳朵,我们的一切注意力都朝着外面的世界,去探索、去抓拿,要获取,要占有,要得到,要实现自己,去没有反过来关照一下自己生命的存在。我们连我们的呼吸,我们都没有静下心来去感受一下,一呼一吸,把我们的注意力放在我们的呼吸上。因为呼吸直接联系着你的生命,与你的心灵相连,我们为什么迷失了心灵的世界,为什么我们心中空虚,我们躁动,我们烦恼,就是因为我们的心灵,我们迷失掉,我们连我们的呼吸何时去关注过,那是你的生命,那是你真实的存在。 所以这哼哈二将我们一进了的天王殿,首先提醒我们每一个人关注你的呼吸,关注你自己的生命,是这个含义。佛门就是要给你讲这个人生的道理,让你去看到你的生命,看到你的心灵,看到你的精神家园。好了,哼哈二将一过,你面对的就是弥勒菩萨,很多人称为弥勒佛,无没有错,他是未来的佛,所以称弥勒佛,你看这弥勒菩萨挺着个大肚子,坐在佛门的正门,哈哈大笑,所以弥勒菩萨两边有两个对联,叫做“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痴迷之人”。这个弥勒菩萨同样有个来历,也是跟中国的传统结合在一起了,佛教传入中国,都与中国的文化融为一体,这弥勒菩萨原来是唐末五代时期的一个和尚,也是一个修行人、出家人,矮矮的胖胖的,肚子圆圆的,全身都很圆,他喜欢背一个布袋在身上,所以别人都称他为布袋和尚。 只要有人,向他请问人生,或者佛法,你问他师父啊,我很烦恼,怎么样才能去掉这个烦恼呢?这个笑哈哈的胖和尚把身上的布袋往地上一放,他看到你还看不懂,然后他又把它背起来,转身边笑边走,就走了。就是看你看不看得懂,看懂了你就知道烦恼怎么去掉,你看不懂他就走了。有些时候他遇到一个贫苦的人,或者遇到一个小孩子,他就从他的布袋里边拿出一个玩具,或者拿出一个糖,拿出一个吃的给孩子或者给那些穷苦的人,拿点米拿点用具,他的布袋里边变化无穷,什么都有,因为空生妙有,暂时当他是神话。就是这样一个和尚,后来到了明代时期,他传下了很多故事,到了明代时期被朱元璋,皇帝朱元璋所推崇。朱元璋认为,因为朱元璋过去也做过和尚,朱元璋认为这个布袋和尚应该是佛教,佛教经纶中记载的那个弥勒菩萨,应该是他重新转生再来,化身再来的。 所以他说他应该是弥勒菩萨,正由于皇帝有这样的看法,所以佛教的道场后来都把弥勒菩萨塑成那个布袋和尚的样子,挺着个大肚子哈哈大笑,坐在那里,面对山门,首先这代表佛教的山门,对众生敞开,无论你是筛,无论贵贱无论高低,统统欢迎,笑脸相迎。欢迎你来佛门,没有任何分别,一切平等,众生平等,没有贵贱高低之分,统统接纳。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