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摇晃的中国(上)

讲师风采
张鸣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讲师简介: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出生于1957年,成长在北大荒。1977年、1978年他连续参加了两届的高考,最终从一名乡村兽医变成了大学生。步入大学,张鸣学的是农业机械,后来转向历史,这也是他真正喜……
视频简介:
根据我们一向熟知的定义,辛亥革命原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最大的功绩就是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辛亥革命的事实当然远比这样一个定义复杂得多,革命的过程虽然有着许多偶然性的拐点,却依然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且自始至终都有理想作支持。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非常高兴能够来国图,跟这么多我不认识的朋友,给大家做一个汇报。 辛亥革命实际上是一个大题目,是一个近代史的大题目,就是在我们近代史界几乎是每逢十或者逢五都会有一个大的纪念,大会纪念的的学术活动等等。都会出很多很多的文章,出很多很多的书,但是呢这个大题目中国近代史就是这样的,凡是大题目都是做的不一定做得很或,尤其是辛亥可能问题更严重一点,就是我们近代史上很多事情有些是共产党有忌讳有神化,有些是国务院有忌讳有神化,但是唯独像辛亥这样的题目呢,是国共两党他都有忌讳都有神化,所以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辛亥革命往往是一种符号。我们一想起它就想起什么,民主共和然后人物就是孙中山、黄兴等等,其实就是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它对我们今天意味着时间,为什么我们100年,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年,我们非得要纪年它,可能大家都不是很清楚,研究者也如此。 一个事件一旦符号化了,就等于画上了一些不可逾越的雷池,基本上是在那符号规定范围之内,在做一些扒书,做一些考据,所以基本上来说到现在为止,其实我觉得现在包括海峡两岸对这个事件,其实我觉得没有很透彻地去认识。以往我们研究一个该朝换代的起义或者造反,一般都有这么一个固定的模式,都认为这个起义之所以发生,或者革命之所以发生,肯定是因为这个朝代已经不行了,民不聊生吏治腐败、民变风起,大家都活不下去了,天地都是黑漆漆的,老百姓哪怕再忍受一天都受不了,于是有人揭竿而起,振臂一呼然后群体响应,这个瑶台就完蛋了,我们基本上有这个模式,我每次研究起义都是如此。所以我们过去也是按照这个模式,来研究辛亥革命的。 清末的时候也就是辛亥前的时候,整个中国的吏治还是有好转的,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那时候有了媒体,那时候的媒体跟我们现在也有点相似都有报纸了,那时候没有电视也没有广播,但是有报纸了,但是那时候的媒体它没有官方媒体,清朝没有“人民日报”,所以它就是民办的报纸,民办的报纸它官方有一个报律,就是有一个新闻法在管。所以基本上民办报纸,都以抨击官府为能事,天天找官府的茬,你想想看这么多媒体来找你的茬,你这个吏治如果是很腐败的话,那么这就有一些麻烦,还有那个时候还有那种准的地方议会和中央议会,就是咨议局和谘正院,以及各地的包括县甚至乡镇的自治机构,他们都是开会的,开会的时候是真敢说话的。开会的时候不开则以,一开会肯定抨击政府,就是原来由义和团运动造成那种整个国家动荡逐渐在恢复,社会秩序逐渐变得良好。 那个时候很多人都这样回忆,说在清末的时候社会秩序良好,到了民国的时候反而坏了,李宗仁生当时是广西陆军小学的一个学生他说我的感觉就是说在清末新政时期一天一天变好,接着民国一天比一天黑。他的感觉是这样的,跟我们想的相反的,由于那个时候办了地方自治,而且基层政府县政府的能力有所提高,所以那个时候很多这种以前办不了的这种积案,管不到的这种治安的死角,都有人管,真个的这个秩序是在变好,好多顽匪你比如像东北的张作霖,广西的陆荣廷,还有扬州一带的徐宝山,这种大盐枭、大土匪,都投奔了官军去缴匪,所以整体的形势是在变好。 而且就是我们讲民营资本,讲资本主义工商业也在稳步发展,而由于当时犹豫不法律的改革,整个法律改革使得我们中国他们办工厂这种经济纠纷都有着发展好的解决方式。那时候各地的商会都很兴旺,都在各地大办商会,很多商会都有了自己的武装。那个时候不像我们现在样的多,那时候商会可以办武装的,可以有自己的商团,你可以想它们势力很大,就它们事业在成长,如果它们事业在凋敝的话,它不会办这些事。国家能力也在提高,以前在新政之前,国家的税收每年不过七八千万两,到了辛亥间已经涨到两亿多了,大多数省份有节余,就是他们的藩库里头有大量的银子。就是我们看到的辛亥前的中国,它不是一个将要崩盘的中国,不是一个民不聊生的中国,不是一个吏治腐败到大家无可奈何的中国。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