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复兴——中国的智慧(三)

讲师风采
赵士林
讲师简介:
赵士林,1954年生,吉林人。1982年吉林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1984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硕士(美学专业),1985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李泽厚教授,198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美学专业)。……
视频简介:
国学,从来不是仰之弥高的图腾,振兴国学,就是要把国学请下神坛,学以致用。 众所周知,把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归咎于传统文化,曾经是一种时代潮流。这是一种窘迫、自卑、扭曲的心态。今天,在中华民族将要实现伟大复兴的时候出现了“国学热”,乃至倡导古代的服饰礼仪等等,具有十分深刻的文化含义。本视频赵士林老师将与您探讨国学复兴——中国的智慧。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现场的观众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继续讨论中国的智慧,谈孟子对忠和孝的理解。上节课我谈到孟子对忠和孝的理解和孔子很不一样,那不一样在哪里呢?就是孟子坚决地反对把孝和忠扯到一起,为什么这样?孟子他的道德观念,他的政治利用都比孔子要更激进,要更民主。我说了孟子确实是孔子的铁杆粉丝这点不假。他说过,说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如孔子者也。什么意思?有人类以来就没有比孔子再伟大的人了。但是孟子自己的政治思想确实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比孔子要更激进,更民主。特别是关于忠和孝的关系。比如孟子他高度评价舜的孝心,这个舜的父亲叫瞽叟对舜很不友好,经常想害死舜。有两次,一次是让舜到房顶上去修房子,房子破了漏雨了你去修一修,实际上是阴谋,舜爬着梯子上了房他就把梯子撤了,撤了以后就用火烧那房子。想把舜烧死,舜当然是天命之人了,烧不死的。他就逃掉了,在邻居家逃掉了。 那么还有一次,让舜到井里面去,这个井没有水了你看怎么回事啊?那个舜下到井里他就喊他儿子象,就是舜的弟弟,就往井里扔石头,叫落井下石啊,还想害死自己,哪有这样的父亲啊。但是舜呢,他们家的井下面有一个通道,舜从通道里又跑掉了。尽管舜的父亲瞽叟对舜这样无理,甚至这样凶残了,但是舜仍然是一心不二的孝顺自己的父亲,舜的大孝在历史上是留下佳话的。 那么有人问孟子,说如果舜的父亲犯了罪杀了人,舜应该怎么办?孟子就说舜一定会放弃自己的王位,背着自己的父亲逃到海边去,逃避法律的惩罚和 自己的父亲隐居起来,共享天伦之乐,这是孟子对孝的态度。但是孟子对忠的看法那就大不一样了,谈到君臣关系,孟子坚决地主张建立一种互相尽义务的关系,君对臣好,臣就对君好,君如果对臣不好我这个臣就可以不买你君的帐。因为他有一个著名的议论,君之视臣如手足,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臣之视君如寇仇。什么意思?就是你当皇帝、当天子的,你对我臣子像手足一样,那么我就把你天子当做我的心腹一样。如果你这个天子把我这个丞相当做狗马一样,那我就视你君王为路人。如果你这个军王把我当做泥土和草芥一样,那么我就把你这个君王当做仇敌,是互相的关系。 后来那个专制帝王朱元璋,看到孟子这段话是大发雷霆,吵吵着、嚷嚷着要把孟子从孔庙中轰出去。你当臣下的怎么能这样说话呢?并且说了谁反对我这个决定我就杀掉谁。但是他就是碰到了一个不怕死的大臣叫钱塘。他坚决反对把孟子撤出孔庙,孟子是亚圣。并且自己这样说,他说我为孟子死虽死犹荣,专制帝王一看到这种不怕死的也没有办法。在这样的大臣冒死的反对之下他撤回了自己的决定。但是最后呢,他还是让他自己的一个大臣写了一篇叫《孟子节文》,就是《孟子》一书的删节本,把孟子这类的话统统删掉。 总之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孟子第一个从根本上颠覆了帝王时代忠君不二的的政治要求。什么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君王圣明,臣罪当诛。这种奴才政治逻辑在孟子这里是根本行不通的。 三国时期有一个叫邴原的名士更勇敢地捍卫了孝高于忠的原则,坚决地回应了统治者就这个问题提出的挑战。事情是这样的,曹操的儿子曹丕有一次召集他属下的宾客,向他的下属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什么问题呢?君父各有笃疾,有药一丸可救一人,当救君耶父耶?什么意思啊?就是皇帝和你的父亲都得了重病了,现在有这么一丸药只能救一个人,你说应该是救君王呢,还是应该救父亲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巧妙,很老辣,很刁钻,也很阴险。他其实就是把忠的原则和孝的原则哪一个是更高的原则凸现出来。是一个孝的原则和忠的原则相冲突的问题,那么从内心自然的真实感情来看大臣们肯定都愿意尽孝,自然的真实感情,也就是肯定都愿意用这丸药来救自己的父亲,但是谁也不敢说真话啊,一说真话那就违背了忠的原则了,就得罪了皇帝了。这个时候只有邴原站了出来干脆果决,坚定有力的回答父也,当然是救我的父亲。 那么我们从邴原的回答中能够感受到一种道德的无畏,感受到一种孝的巨大力量。获得一种亲情的最高满足,我们的专制时代,统治者通过倡导对父母的孝来保证对帝王的忠。并且进而用对帝王的忠来压倒对父母的孝,对专制帝王来说孝始终只是手段,忠才是目的。实际上忠的对象不能仅仅是君王,忠还具有更宽广的含义,如果忠的对象是国家民族时,那么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取忠,舍小家而顾大家,就往往具有道德的震撼性和崇高性。当然绝对的孝也曾经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当孝成为对个性的压抑,对个人情感的蹂躏,对个人权利的剥夺时,这种孝就往往酿成可怕的社会悲剧。从《孔雀东南飞》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巴金的《家》到曹禺的《雷雨》都是对孝成为束缚人的礼教的深刻揭露,都是对礼教扼杀青年一代幸福追求的强烈控诉。 那么站在今天的高度,纠正专制政治的扭曲,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跨越历史时代的局限我们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