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复兴——中国的智慧(一)

讲师风采
赵士林
讲师简介:
赵士林,1954年生,吉林人。1982年吉林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1984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硕士(美学专业),1985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李泽厚教授,198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美学专业)。……
视频简介:
国学的智慧,是中国人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源泉。国学的智慧,体现于伟大的、悠久的中国传统,浓缩于古圣先贤贡献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凝结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禅宗等思想文化形态,并渗透在中国人的全部生活中。换一个通俗的说法,中国的智慧,就是中国人琢磨出来的活法。让我们在赵士林教授的引导下去寻回我们温暖可靠的精神家园。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现场的观众朋友,今天我非常荣幸地和大家一起讨论中国的智慧。那么什么是中国的智慧?一句话中国的智慧就是中国人的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源泉,中国的智慧首先体现于伟大悠久的中华传统,体现于我们的古圣先哲为我们贡献的精神财富,体现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等思想文化形态。同时也渗透于中国人的全部生活中。譬如儒家的智慧,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什么意思?我们先来谈仁者乐山,仁者为什么乐山?因为仁者像大山连接于大地,矗立于大地一样坚守着人的准则,无比坚毅毫不动摇。我们去翻《论语》,《论语》第一篇就记载着孔子的学生曾子多次,每天多次进行着反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人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就在这样一些看似平平常常的人际交往中就体现着人的准则,所以人的准则就是做人的基本的道德要求。那么仁者就像大山坚守于大地一样,坚守着这样的准则,毫不动摇。当然我们不能机械地理解仁者乐山,我们也不能拘守道德的心跳,在很多情况下都需要有变通。 比如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所遵奉的礼制要求男女授受不亲,就是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但是孟子就能够灵活的对待这个道德信条。孟子的《里娄》上篇记载着这样一篇对话,孟子的学生淳于髡问老师,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就是说男女授受不亲是礼制的要求吗?孟子回答说当时是礼制的要求,淳于髡又问嫂溺援之以手乎,意思就是说我的嫂嫂掉进水里去了,我应不应该伸手把她救上来呢?孟子回答说,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什么意思呢?如果你的嫂嫂掉进水里去了,你不赶快伸手把她救上来这简直就是豺狼。男女授受不亲这是礼的要求,嫂溺援之以手,嫂嫂掉进水里去,赶紧伸手把她救上来,这是变通的需要。 那么这种变通就说明男女授受不亲是道德的要求,嫂溺援之以手同样是道德的要求,甚至是起码人性的要求。这样一变通就进入了智者心态,智者乐水。那么智者为什么乐水?智者就像水一样,方则方、圆则方,随类赋形,灵活变通。我们都知道水可以表现为钱塘大潮、惊涛骇浪、摧枯拉朽,也可以表现为深潭老井、波平如镜、无古无今,可以表现为长江大浪、一泻千里、浩浩荡荡,也可以表现为一池春水,轻风吹过微波荡漾,正所谓风乍起吹动一池春水。 那么真正的智者就像水一样,千变万化,无往不进。特能适应具体情况,从容面对一切环境。因此孔子又说智者动,仁者静。当然智者动也好,智者的灵活变通也好,都不是无原则。这就体现了智者的变通,也就是说造福众生,为大众造福这是一个最大的原则,为了实现贯彻这个最大的原则,可以灵活的对待种种小原则。总之山水相依,仁智共见是中国的一大智慧,也是人生的一大境界。 儒家的精神主要体现为太阳的精神,我们来看太阳,无论日出还是日落,无论朝阳还是夕阳都是那样的灿烂、辉煌。太阳每天都是新鲜的,我们也应该像古圣先哲所要求的那样,日日新、又日新,或者就是佛家的禅宗所说的那样日日是好日,让生活每天都有新气象。《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总是能够从刚健运行的宇宙得到启示,得到鼓舞,从而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执着于自己的事业和理想。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