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复兴——中国的智慧(七)

讲师风采
赵士林
讲师简介:
赵士林,1954年生,吉林人。1982年吉林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1984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硕士(美学专业),1985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李泽厚教授,198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美学专业)。……
视频简介:
雅斯贝尔斯说:“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华文化是以儒学为主体的多元一体、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而国学就是中华文化的学术基础,是中华文化的固本之学。国学宣言::“这是无数中国人面对西方文化霸权,为捍卫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发起的运动。”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现场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们今天接着讨论中国的智慧。那么上节课讲到孟子的经济思想和商鞅的经济思想正好是唱对台戏,那么这个对台戏有什么意思呢?商鞅在秦国变法搞改革,提出一个经济战略叫做为田开阡陌,民得买卖。什么意思啊?阡陌就是田地之间那个道路,它作为各家的私田的一个自然的界限,开阡陌该是打破这个界限,什么意思啊?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个阡陌也就是孟子所说的经界,井田制度那个边界。那么商鞅主张废除这个边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被认为是一种进步的改革思想。那么孟子之所以坚决反对商鞅这个改革就是他担忧暴君污吏必漫其经界。什么是暴君污吏?有权有势的社会的强势集团啊。 如果说可以自由买卖土地了,他必然要利用自己手中拥有的权力和优势来欺负弱者,来剥夺弱者。孟子最担忧的是这个,这样就势必产生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导致严重的贫富悬殊,导致严重的贫富悬殊和社会不公。那么从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来看,商鞅的改革主张鼓动人们普遍的求富欲望,他设计了一种叫激励机制。以利相诱,不能说没有道理。实践也充分证明,商鞅的改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直接的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发展,乃至国势的强盛,为秦国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但是商鞅的改革也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就像《汉初》的作者班固所说,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什么意思?有钱人他的钱财已经上亿、上万了,但是老百姓呢?吃糠咽菜呢。孟子的主张就更体现出社会的正义性和道德的崇高形。那么孟子和商鞅我称为叫孟商悖论,那么这个悖论一直到今天仍然在改革转型期的国家中不时地体现。今天转型期的国家,就是改革转型期的国家社会不公,贫富悬殊的问题和经济发展总是要产生一些矛盾。 那么孟子坚决反对暴君污吏利用政治特权剥夺民众的利益,应该说是抓住了社会公平问题的症结,要害所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孟子对发展工商业的主张,孟子认为应该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怎么鼓励呢?孟子提出两条主张,很有意思。第一条主张是反垄断,孟子在他的反垄断的论述中,很有意思。很有趣的编造了一个故事,就是收税是怎么样开始的?说本来原来这个古代的市场大家做买卖,就是以货易货,有无相通嘛,是吧。那么这个时候当局就有司者,那时候叫。相当于现在的工商管理局,管理一下就拉倒了。但是有这么一个人非常贪婪,他站在一个高的地儿,左望望右望望,就想把天下的利益都收到自己的口袋里。大家都觉得这个人太卑劣,于是开始向这个人收费,孟子说收税就是从此开始的。这当然是编故事了,按照他反垄断,反对贪婪,反对贪得无厌。这个应该说是揭露了某些不良商人这种心理。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