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向中国开放还是中国向世界开放(二)

讲师风采
梁文道白岩松张信刚
凤凰卫视评论员著名节目主持人
讲师简介:
梁文道,1970年生于香港,少年长于台湾,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1988年开始撰写艺评、文化及时事评论,并曾参与各种类型的文化及社会活动。首篇剧评见于《信报》文化版。曾为多个文化艺术机构及非政府组……
视频简介:
阿拉伯之春运动以北非国家突尼斯的本·阿里政权被民众抗议推翻为肇始,形成一场规模空前的民众反政府运动,如潮水般席卷整个阿拉伯世界,稳坐江山数十年之久的政治强人和独裁者如多米诺骨牌般接二连三地倒下。革命运动浪潮随后波及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等国,阿尔及利亚、约旦、沙特、阿曼、巴林、摩洛哥、科威特、黎巴嫩、卡塔尔等其他阿拉伯国家乃至非阿拉伯国家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发生了一些抗议示威活动……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张信刚:我今天的题目,我今天能说的远远不及我想要说的六分之一,但是我如果这样说的话我的心情就不够开放了,我必须让我尊重的五位讲者讲话。所以我暂时停在这里,等一下如果大家有问题我们再互动,谢谢大家。 梁文道:谢谢张信刚先生,现在我们就把麦克风交给葛兆光先生。 葛兆光:当我看到他的这个主题是世界向我们开放,还是我们向世界开放。我马上本能的反应是一个我读得很熟的钱锺书先生在差不多三十年前给一套书叫做《走向世界》,锺书河先生编得《走向世界》的这一套书写的一个很短的序。钱先生在这个序里面讲了一段话说,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得走向世界,如果你步走向世界的话别人就会打进来,就破窗户,破门,然后逼着你走向世界。那个是三十年前我们刚刚中国向世界开放的时候,所以我想主办人用这样一个世界向我们开放,还是我们向世界开放这样的话题来向我们提问的时候,我自己没有高明的间接,只好借钱锺书先生的话回答,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用了一个打开这个词作为今天的主题。说到打开我就想到是一个门,家家都有门,不过这个门既是让人进出的通道,也是防止别人进出的一个关口。所以有门并不可怕,关键是这个门是开着向朋友开放,还是说小心翼翼地把门关起来防止所有的人进来。从我学历史的人来讲,我总觉得中国历来就不可能是一个封闭的一个国度。我经常举这个例子,大家知道在汉帝国,张骞还没有出使西域的时候,西域对我们来说它是个外国。西域36国,99姓,可是后来经过整个的中古时代,它最后移到山西,移到河南就变成了河南人。移到长安就变成了首都人。后来我们的很多首都人,后来我们很多号称是长安人这样的一些人,其实可能都有胡人血统。谦卑也好,其他的民族也好,其实都在中国留下过痕迹。 比如说刘禹锡,刘禹锡写的诗大家可能都读过“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可是刘禹锡是匈奴人。你又比如说大家都读过《西厢记》,《西厢记》最早的文本叫《莺莺传》,它的作者叫元稹。他姓元,你就知道他就是鲜卑人。也许我们觉得这个棋琴书画都是中国国粹,真国粹。可是大家知道不知道书法史上一个大师级的人物米芾他是哪里人?他是昭武九姓,用我们当年的概念来说他是外国人。所以中国始终并没有说把自己的门给关起来,在很长时间中国的门是开着的。又比如说我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南宋小朝廷,南宋可能是极贫,极弱的历代。也许是极贫极弱的时候我们必须小心翼翼地防止别人进来,所以南宋确实采取了很多措施要把门关起来。比如说宋代的朝廷禁止自己的书籍出口,禁止很多东西往外送。可是大家有没有知道?其实就在那个时候,中国的很多商品都传到了海外。 我举个例子这是最近我看到的事情,就是描写阎王爷,包括阎王爷在内的地下阴间的王,那个叫十王图。可是这十王图在南宋的时候就是一个大宗出口。因为我们在海外看到了太多的十王图,这个十王图都写着宁波某某庆元府某某人造,这个是作为大规模出口的商品,以至于中国唐代以后逐渐形成的十王信仰,慢慢传到了日本。现在日本保存了非常多宋代的这种绘画。同样刚才张校长提到过日本有过锁国时代,可是就是日本的锁国时代,日本真的锁住了吗?大家都知道在长期他是向两个方面开放的,一个是中国的贸易船,一个是荷兰的贸易船,来自欧洲的贸易船。可是正是因为它还保留了这么一个窗户,所以日本尽管锁国时代处在一个相对停滞的时代。但是就是因为有这两种外面来的船带来的商品和文化刺激了日本的南蛮医学,刺激了日本的解剖术,刺激了日本的航海术,而且也刺激了日本后来提供思想资源的朱子学。这才使得后来民治维新的时候有一整套自家的资源可以用,中国也同样如此。有些事情我们真的是觉得匪夷所思,你比如说日本曾经大规模地镇压过天主教,可是日本镇压天主教以后,日本天主教徒用来当偶像崇拜的圣母像,居然是来自中国福建德华的观世音菩萨像。在这种情况下,什么力量可以使得这种信仰文化变成一个我们用一个门可以把它封起来呢?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