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之抑郁型人格障碍(三)

讲师风采
姬雪松
中国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讲师简介:
姬雪松,中国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点评作者,华夏心理网专栏作者。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医生,从事心理治疗多年,擅长神经症和人格障碍治疗。现为北京国奥……
视频简介:
抑郁型人格的人不能承认丧失,面对已经丧失的东西与抑郁型人格不能承认丧失的特点就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该怎么解决呢,这些矛盾在这些抑郁型的病人身上运用了一种非常奇特的方式来解决,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方式呢,请在本期视频中寻找答案。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姬雪松:这个矛盾在这些抑郁的病人身上用一种非常奇特的方式来解决,什么样的方式?这个方式叫向丧失者认同,向丧失的客体认同。什么叫向丧失的客体认同?就是比如说有一个人,很重要的人他没了死了,你已经失去他了。可是你又不想承认你失去他,那么怎么办?我们在内心深处也就是潜意识中,这个过程不被我们觉察,这是内心深处发生的,后台操作的。我们把自己,我们把他变成自己或者把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我们把他变成自己,把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这怎么变呢?这显然这种变不是物理上的变,它是一种心理上的变。这个过程大家能理解多少理解多少,它确实比较深,也距离我们日常的经验比较远。你先记住,后面我给大家举例子。 就是我们把那个失去的人、失去的客体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以期能够保存他,能够保留他。这是一种非常原始、非常幼稚的这种方式。这是一种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向丧失的客体认同。那么好,我们看看这个丧失的客体对一个人来说是什么意义?你说我们还回到刚才举那个例子里面就是说那个幸子,大岛幸子和大岛茂。不说这个例子,我们说一个这样的例子,我们说一下这个大岛茂和大岛幸子他们之间的一个关系。父母如此爱这个女儿,可是这个女儿死了,当然父母爱女儿,父母非常清晰的知道非常清楚的觉察到自己这种感觉。可是我们换另一个角度来讲当这个女儿去世了,他们父母的生活似乎也被毁掉了,似乎也被毁掉了。他们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幸福的生活了,他们的生活好幸福好像被毁掉了。 那么除了对于女儿的这种爱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层存在的情感就是对这个女儿的恨。这个有点荒唐,怎么恨她呢?你想由于她的离去,我的生活完蛋了。我是不是要恨她,她的死毁了我的生活,她离开让我的生活永远不再有乐趣了。这是一个在内心深处发生的过程,我们自己是觉察不到的,因为我们不可能觉察到这样的过程。这个过程太无厘头了,无厘头,但是它存在。为什么我们说这是一种非常幼稚、非常原始的状态呢?只有在很小的小孩子身上他才会使用这种方式,成年人已经不能够允许自己使用这种方式了。但是在这大家要记住对于我们很重要的人,当我们失去他的时候,我们除了对他有爱,我们不愿意让他走。同时我们还恨他,你为什么离开我?你看电影里,你看电影里电视剧里面经常有这样的情景,一个孤儿寡母,寡妇带着孩子给她那个死去的老公上坟、扫墓去。在上坟坟头先她说什么,说你这个挨千刀的,你走了你一甩手你享清福去的,你撇下我们孤儿寡母在这受罪受苦,电影里面就是这样演的。在那个当刻这个人说的都是真的,她真的恨他,虽然她非常爱他。可是她也同样的恨他,因为他的离开把我的生活毁了。那么当你理解这两种情感,当你理解这两种情感的时候,你看到有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发生了。这个客体这个人死了,我能把自己变成他,我能把自己变成他或者把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这样我们就相当于留住他了。但是你又恨他,于是你怎么办呢?他已经变成你了,这个时候你恨他就变成了你恨自己。这时候你对他的那种愤怒,为什么要离开我?撇下我们孤儿寡母。这个时候你对他的恨,你对他的愤怒都转向了自身。一个人开始恨自己,一个人开始贬低自己,这个就是抑郁。所以抑郁也被称作转向自身的愤怒,他为什么转向自身呢?他实际上转向了这个自身不是自身了,不是自身了,而是他失去这个客体。这个过程颇为不容理解,因为它距离我们日常生活经验、日常感受经验很远,而且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道理。 其实这种向丧失的客体认同就是我们大部分人都有部分的现象,我们不是认同这整个人,像我们现在有一些个别现象可以让你参照理解这个过程。你比方说,我们就说你男女朋友谈对象,我们也不说死人的事。你们搞对象的时候卿卿我我、男欢女爱、互赠礼物。她送你一块表,送你一支笔,你给她买了戒指买了耳环,免不了。但是这些东西你平常戴着就戴着,你也不觉得什么。可是有一天他分手了,他和你分手了,特别你还爱他。你要不爱他,你移情别恋了,那是另一回事。你很爱他,他不爱你,走了,哎呦,坏了。你拦不住他了,他已经走了,但是你的心还属于他,至少还有他的时候。那个时候他给你买那块表,给你的那支笔好像突然活起来了,它从此担负上了一种很特殊的一种意义。你经常把弄抚摸你的那支笔或者那块表,这个时候它就是曾经爱你和你爱的那个人。它成了一个部分,成为你失去那个人的一部分,变成了你的一部分。但是这个情况是个正常现象,为什么说呢?因为它变成了你的一个东西,是你的一个外在表现。他不像抑郁症的病人,抑郁症的病人会把那些人变成自己,说变成自己怎么变?这也是象征性的,这也是心理学的过程不是物理学的过程。 你比方说我给大家说一点这样的现象,你比如说我记得我曾经有一个病人,这个病人她父亲死了,她父亲死了之后她也抑郁了。她父亲死于肝癌,那么这个肝癌晚期他也有很多的问题。不过她父亲长期有这种肝区的疼痛,焦裕禄好像死于肝癌,他长期有这个病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