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之抑郁型人格障碍(五)

讲师风采
姬雪松
中国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讲师简介:
姬雪松,中国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点评作者,华夏心理网专栏作者。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医生,从事心理治疗多年,擅长神经症和人格障碍治疗。现为北京国奥……
视频简介:
当父母或者对孩子很重要的人离开他们,孩子将会怎样解读这种事情的发生呢,姬雪松老师用魔鬼与天使的选择题做引子,将孩子的这种心理世界呈现给我们大家,并用孩子的例子为我们解读造成抑郁障碍的重要因素。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姬雪松:如果相反,周围都是魔鬼,你是天使,这意味着你将生活在一个暗无天日的世界里头,并且邪恶不在你手里掌握,在别人手里掌握。所以对于孩子来说当他们被迫做出天使和魔鬼选择的时候,他们都会选择魔鬼。我们说这个例子干吗使,当父母或者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的人离开他们,无论是死,无论是离婚了还是出差了。孩子们怎么去解读这个他们不愿意发生的事情呢?他们解读的公式就是我不好,我坏,所以我制造了这样的一种困难,我给自己制造这样一种局面。这样他仍然可以理想化离开他的父亲、离开他的母亲,他有希望存在。同时由于是他坏,所以他还可以存在着改造自己的希望。记住,孩子会倾向于把自己定义为魔鬼。 那么在这个机制上你就可以看到当早期过早过突然的这些丧失发生的时候,孩子在内心深处变成了一个坏人,变成了一个邪恶的人,变成了一个有罪的人,变成了一个不好的人,变成了一个没有价值的人,变成了一个值得被抛弃的人。所以这就埋藏下在未来生活里面他变为抑郁的一个祸根。那么过早、过频的丧失,什么叫过早、什么叫过频呢?这个过早和过频是指孩子还没有学会,还没有能力发展出那种哀伤的过程。我们在介绍这一型障碍的时候第一点就提到的是它必须和哀伤的区别。哀伤是什么?哀伤就是有能力承认对他好的东西、他喜欢的东西彻底没有了,可是非常小的孩子他还无法承认这一点,他们还处在否认、理想化的这种水平。他们的世界里面还是魔幻的,他们还相信有魔法。他好像不承认这个事实,这个事实就可以没有发生一样。这在我们前面讲其他类型的那个人格障碍里面曾经提到过,详述过关于否认这些机制。这些小孩子就是在他们还没有发展出可以哀伤这种功能之前就发生了过早、过频、过突然的这种丧失。 有人把这个比喻,就是由美国人把这种状况比喻成一个没有加满油就需要远行的车,一辆没有加满燃料就需要远行的汽车。你们期待这辆车能跑多远?它没加过油就被迫长途旅行了,那这就困难了,随时会抛锚的。那抑郁症或者是抑郁型人格的人你会发现,反正生活中只要是一点点风吹草动,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没有问题的事却在他们身上引发了抑郁。为什么?因为事情的开端并不在这儿,事情的开端在很久以前,在什么很久以前?在他还没有形成哀伤能力的时候,他们就遭遇过早过强过频繁的丧失。那么关于说过强,什么叫过强?所谓的过强就是超越孩子理解范畴的东西发生了。孩子没有办法理解什么叫死?你看那个小孩子天天把死挂在嘴边上,他做游戏的时候动不动就告诉人家,打死你,去死吧。两三岁的孩子会说话的时候他就会使死这个概念这个词了,但是对于他们来说死是可逆的,你去死,我死了,他那样把爸爸妈妈打死了,妈妈转眼就活了,爸爸转眼就活了,他也是我死了,躺地下,然后一秒钟站起来我又活了。死对于他们来说是可逆的,他们不怕死,他们不怕他们自己概念中的死。他们怕什么?他们怕分离,怕失去。因为失去或者分离那才是真正永远无法回来的东西,可是他们非常害怕,他们也没有能力处理。如果在这个时候发生了较早的分离的话,这就叫过早,这也叫过强。 在这儿还顺便给大家说一件事情,你现在不是理解,孩子就算不理解,可是人有旦夕祸福,又有什么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有旦夕祸福。并不是这个父母必须得活到这个孩子能理解的时候才死了,爷爷、奶奶。如果就是在他们发生了怎么办?我们有没有什么补偿的措施以免在未来或者在未来会形成这种抑郁性的人格特征?有一些办法。虽然这些办法并不一定百分之百都能够确保,可是它可以相当程度上来改善这个孩子的状况。就是孩子虽然还不能完全理解,但是父母要向他解释。这个里面有几个步骤。 第一,如果一个每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爷爷、奶奶去世了,孩子就会问爷爷奶奶去哪儿了?你可以告诉他,不是可以,而是最好告诉他,爷爷奶奶去世了,为什么去世了?可能是因为得了什么病,当然这个孩子可能不理解,孩子不理解没有关系,你要告诉他。并且你要允许孩子,甚至要鼓励孩子因此而产生的悲伤,要给他们制造环境、制造环节让他们来悼念死去的爷爷奶奶或者什么重要的人。可是有一些父母他也是出于保护孩子的这种心理,他蛮着孩子。爷爷奶奶死了,这是个很悲伤、很可怕的事情,特别是对于那些天天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孙子们,这些孩子们。有的父母为了保护孩子不告诉孩子实情,也不让他参加任何悼念活动怕吓着孩子。这肯定是一种善良的愿望、善良的初衷,但是这也反映了一些特点。比方说父母认为孩子失去了爷爷奶奶太可怕了,孩子根本不可能接受。那父母的这种隐瞒、这种隐藏恰恰是在告诉这个孩子,这件事太可怕了,你受不了。那这会让原本就感到恐惧的孩子变得更为恐惧,原本就被淹没的孩子又变得更为淹没,所以你不如直接告诉他,不如直接告诉他实情。你鼓励他难过,我们每个人都难过,让孩子可以觉得首先:我可能失去了,爸爸妈妈说失去了,他们也认为失去了,他们可以认同父母。认同父母那种对于丧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