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怎样炼成的第十集鲁国外交家(下)

讲师风采
鲍鹏山
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讲师简介:
鲍鹏山,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寂寞圣哲》、《〈论语〉导读》、《后生小子--诸子百家新九章》、《附庸风雅--第三只眼看<诗经>》、《论语新读》、《天纵圣贤》、《彀……
视频简介:
鲁定公十年暨公元前500年,52岁的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期间,弱小的鲁国和强大的齐国之间,曾经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外交谈判,而孔子也因为种种原因,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那么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谈判,在这其中,孔子凭借他卓越的政治才能,全胜而归,之后回到鲁国,孔子的命运,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节目导视:鲁定公十年暨公元前500年,52岁的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期间,弱小的鲁国和强大的齐国之间曾经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外交谈判,而孔子也因为种种原因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那么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谈判,在这场谈判中孔子又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最终的结果又如何呢?上海电视大学鲍鹏山教授继续为您讲述《孔子是怎样炼成的》第十集:鲁国外交家。 节目导视:孔子在与齐国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中凭借着他卓越的政治才能全胜而归,而回到鲁国的孔子,命运又将会因这场外交谈判而发生怎样的改变呢? 鲍鹏山:到了第二年,也就是鲁定公十一年孔子的地位再一次上升,行摄相事。什么叫行摄相事?孔子原来只是一个司法部部长,公安部部长,现在他做了宰相的、国相的这样的工作,他没有这个地位没有这个身份,他不是相他不是执政,但是呢,行摄相事,宰相的、国家的、执政的很多的事务由孔子具体负责和处理了。当时的鲁国的相,也就是鲁国的执政是季桓子,那么孔子行摄相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协助季桓子辅助季桓子,相当于副相副执政,所以孔子的地位又上升了。可以说这是孔子一辈子做到的最大的官,仕途的顶峰,所以孔子自己也特别高兴整天脸上喜洋洋的。 有一个学生就问了孔子一个问题,说老师啊,我听说君子是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啊,祸来了不怕,福来了也不高兴,你怎么整天喜洋洋的呢?这话也是问得没什么水平,老师喜洋洋的你说君子福至不喜,那你要得出什么结论?孔子不是君子啊?孔子怎么说的呢?孔子说这个话讲得对不对我们就不管了,但问题在哪里呢?一个人有了很高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权力,如果他想着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来为下层人造福,这难道不是一个值得庆幸,值得高兴的事吗?孔子这个时候为什么高兴,高兴是他觉得他有权力有地位来为下层人造福了,有了这样的权力这样的方便。他就为鲁国的未来有更好的更多的谋划了,而不是想着我权力大了地位高了,我自己个人得到更多的东西。 那么孔子对于鲁国有着什么样的谋划呢?孔子这个时候真的是对鲁国有一个很大很大的谋划,那就是他要解决鲁国政治一直以来都没解决的问题,就是大夫专权的问题。实际上孔子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也真是碰到了一个很好的一个时机,就是孔子从夹谷会谈胜利归来不久,这一年的秋天鲁国又出了一件大事,什么大事呢?书孙氏的家里出事了,书孙氏家里面出了什么事呢?书孙氏家里面的采邑叫郈,郈邑。郈邑有人反叛了,反叛者叫什么呢?侯犯。这个郈邑原先的邑宰在这个地方长官的人叫公若藐。书孙氏新继位的宗主叫叔孙武书,叔孙武书不喜欢公若藐,所以他自己当了家长后就想把这个公若藐给换了,怎么换呢? 他指使一个叫侯犯的人把公若藐杀了,但是没想到侯犯杀了公若藐之后他自己做了郈邑之宰,然后又起兵反叛叔孙武书,结果是叔孙武书自己不得不亲自带兵两次到自己的采邑去和侯犯交战,两次交战都没攻下这个地方,最后费了很大的劲用反间计逼迫侯犯逃亡国外,叔孙武书这才把自己的采邑给收回来,本来这是他的地方,然后我让你代我管理,到最后变成你的,然后你还不听我的还反叛我。孔子本来对这样的情况就很反感,现在他要利用这次机会,利用这个借口来解决这样的问题,而此时他正好当了行摄相事,所以他就提出一个方案,堕三都。什么叫堕三都?就是把这三个地方的城墙拆掉,城墙拆了后你就没有什么凭借和中央政府对抗了。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