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问题与思考(一)

讲师风采
朱启臻
讲师简介:
朱启臻,男,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1988年获北京科技大学法学学士学位。
视频简介:
2005年中共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经过几年实践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本视频朱启臻老师带我们总结和反思这些出现的问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好的经验。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朱启臻:在2005年,中共中央提出来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且也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像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从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经过七年多的这种实践,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这样巨大的成绩,但是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今天我们总结和反思这些问题,为新农村的建设可以提供更好的这种经验。 首先,我们介绍一下新农村建设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还存在哪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说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当中人们对乡村的价值认识不足。就是对乡村价值的认识还存在很多误区,甚至有的人认识不到乡村有什么样的价值。导致的结果就是村落的消失和破坏,我们每天都在有数百个的村落在消失,很多地方把现下乡村几个乡村合并起来建所谓的中心村。这样的话,实际上我们是在一种错误的这种建设乡村的思路使乡村遭到了破坏。 还有就是农村民居趋于农村化问题。有些人习惯按照建设城市的这种思路规划乡村,把每一个乡村都建成了一个一个的小的城市,使民居出现了趋于农村化这种倾向。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传统文化在丢失。传统文化它保存在什么地方呢?保存在村落里面,我们村落的很多这种要素在新农村建设过程当中有的被消灭了,有的被丧失了。那么传统的这种优秀的文化也就随之被减弱了。 还有就是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倾向。我们总是崇尚于城市,用城市的生活方式建设这个新农村。比如说我们城市的卫生观念使农村家庭养殖业被消灭了,现在我们今天想吃点放心的猪肉,想吃点有机的鸡蛋,我们都感到很困难。这是跟我们建设新农村过程我们说有些指导思想,或者对农村这种价值认识不足是有关系的。 比如说乡村文化建设,我们用城市文化简单把它套到农村去,在农村复制城市文化,结果不受农民的欢迎。花了很多钱,好心的没有办到好事,没有取得好的结果。比如最突出的我们建了农家书屋,每一个村子都配了少的几千册,多的上万册的这个农家书屋。我让我的学生连续两年对农家书屋做过调查,绝大部分农家书屋都是闲置在那个地方,锁着,尘土很厚,一开门的话这个蜘蛛网都布满了这个书屋。为什么呢?有人说哎呀,主要是没有专职的管理人员,农民还是喜欢看书的,没有专职的管理人员。那么有的地方专门配置了图书管理员,而且房子修得很好,还有空调。这种情况能促成老百姓读书吗?我们说也不是,我们也调查过五星级的这样的图书室,上万册的图书,很好的阅读环境,结果我们察看阅读记录,也就是十几个这种小孩到这儿来读读书而已,很少有成年人来光顾这个图书室。为什么呢?因为农村它有农村的文化习惯和它的这种文化消费方式,我们不考虑这种东西,就把城市人的某种想像加给了农村。 还有建数字影院,盖的很豪华的影院在有的地方。现在你去看有的变成了仓库堆了东西,有的变成了大家在一起唱歌、跳舞的文化活动场所,但是影院的功能并没有发挥。为什么?同样它也不符合乡村人的文化这种活动方式。所以我们对农村进行研究不够,对农村的价值重视程度或者认识程度不够就导致了新农村建设过程当中好心不得好报的这样一种结果。 第二个问题,就是在生产发展方面,我们农业生产面临着诸多风险。大家知道新农村建设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生产发展。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农业这个最基本的生产应该获得发展,但是我们这些年看到农业发展面临的很多风险。换句话说就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当中,农业的生产能力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或者应有的提高。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