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复兴——中国的智慧(八)

讲师风采
赵士林
讲师简介:
赵士林,1954年生,吉林人。1982年吉林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1984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硕士(美学专业),1985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李泽厚教授,198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美学专业)。……
视频简介:
“国学”,它的内涵与外延,质的规定性,学界至今尚无统一意见。但普遍认为: 国学,就是中国独有的传统学术;它是有别于西方学术,独具特点且自成体系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人文理念和认识方法。中国传统文化即“国学”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之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子斩断。让我们在赵士林教授的引导下去寻回我们温暖可靠的精神家园。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现场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讨论中国的智慧,那么上节课我讲到老子和孟子同样具有反战思想,老子对战争所造成的破坏性后果做了令人触目惊心的暴露。孟子同样对战争所造成的惨痛的后果提出了尖锐的抨击。他出善战者服上刑,锋芒所向正是非正义战争的发动者,但是孟子对正义战争的理解未免过于乐观。他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叫做尽信书不如无书,完全相信书上说的话就不如没有书了。那么孟子为什么发这样的议论呢?原来他是对一部古代典籍中关于武王伐纣的描绘深表怀疑,这个描绘说武王伐纣血流漂杵,杵是什么呢?杵就是过去人们洗衣服捣衣服时用的那个锤子,又长又粗又重。当时的史书上描绘武王伐纣仗打的非常惨烈,乃至捣衣服用的锤子血流成河都漂起来了,叫血流漂杵。 那孟子就对这个说法深表怀疑,为什么怀疑呢?他认为武王伐纣的战争是以至仁伐至不仁,就是周武王这样非常仁道的力量去讨伐商纣王这种非常不仁道的力量。那么这种讨伐应该说是仁者无敌,所向披靡。敌军见到以后只能纷纷投枪,仗怎么可能打的那么惨烈呢?孟子显然是低估了战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但他的动机和老子一样,都是希望哪怕在正义战争中也应该尽量减少伤亡。这种战争中的人道关注是中国军事文化的优秀传统,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所推崇的仁厚之心。 其实我们就在专门讨论兵法的《孙子》那里也可以发现这种仁厚之心,孙子说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什么意思呢?即使百战百胜也不能说你是最高明的战法,不必开战就能战胜敌军这才是最高明的战法。他还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什么意思呢?上策就是用智谋来击败敌国,其次是用外交手段来击败敌国,再其次才是消灭敌军,最后没有办法了才去攻城。那么作为军事家的孙武显然很有政治头脑,他希望尽量地用政治或者外交手段解决问题,仗能不打就不打,不得不打时能不攻城就不攻城,用意之一显然就是尽量避免伤亡。 后来大诗人李白写诗说兵者乃凶器,圣人不得以而用之。显然就是在直接宣传老子的军事思想。另一位大诗人杜甫也说,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那么对外战争应该只限于保家卫国,制止侵略战争不应该毫无节制的扩大战争,一定要搞的伤亡惨重。那么杜甫的《兵车行》更是千古绝唱,流露出深厚的人道情怀。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古话讲乱离人不如太平犬,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就连大军阀曹操也惊叹战乱所造成的人间惨剧。他有两句诗叫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多么惨呢,杜甫的《兵车行》是骇人心魄的哭诉,是欲哭无泪的同情,他艺术地体现了从孔子、孙子、老子、孟子开始的中华民族的人道主义反战意识和和平精神。当然历史的真实是仁厚之心阻挡不住贪欲的残暴。 说了半天老子的军事思想,并不意味着承认《老子》是兵书,唐代那个王真说老子五千言句句谈兵显然是胡说八道,《汉书艺文志》早就指出了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的来历和宗旨。他这样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什么意思?这就是道家这个学派出身记载历史的史官,由于对历史的经验教训十分熟悉,从而认定君王最重要,最根本的统治方法是清虚自守,恬淡寡欲,以前辈的姿态来维持政治稳定。 那么既然是搞历史的,对历史中的军事斗争自然也十分熟悉,军事是政治的先需。反过来政治也是军事的延续,在旧时代政治斗争中的阴谋诡计、狡诈伎俩、贪婪无耻、狠毒残忍一点也不必战场上逊色。老子谈兵就是要从军事智慧引申出政治智慧,在老子这里军事辩证法自觉的变成了政治辩证法了。 例如孙子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老子就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这就是将孙子的军事智慧化成了政治智慧。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