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复兴——中国的智慧(十)

讲师风采
赵士林
讲师简介:
赵士林,1954年生,吉林人。1982年吉林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1984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硕士(美学专业),1985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李泽厚教授,198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美学专业)。……
视频简介:
随着中国在器物层面的崛起,国学作为传统文化也在回归,这种回归绝不是向适应小农生产方式基础上的传统文化的回归,更不是要回归古代的专制主义,而是在适应现代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复兴”;它是现代人“寻根”的精神之旅,它所体现的不是对传统的固守,而是一种重新体认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是一种自由开放、不卑不亢的文化心态。让我们在赵士林教授的引导下去寻回我们温暖可靠的精神家园。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现场的观众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讨论中国的智慧。 那么上次讲到朱熹对老子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说老子不争,实际上是为了争。我也简单地解释了一下老子不争的一些有关论述,那么老子他所说的不争究竟是不是以退为进,吃小亏占大便宜。或者用老子自己的话说,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吗?有人更由此认为,老子是一个阴谋家,比如名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章太炎,他就认为老子可以为后世阴谋者法,就是后世阴谋家的榜样。如果我们再恶搞一下老子,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或者说是不争哲学,说得好听是君子大度,谦卑礼让,虚怀若谷,说得难听就是装孙子,以求一逞。 先秦有《孙子兵法》,还有孙子哲学,老子的哲学就是孙子哲学,不过是装孙子。这种恶搞朱熹肯定爱听,因为给他出了气。尽管朱熹是一个一本正经的理学家,但是问题没有这样简单。如果仅仅把老子的不争哲学,或者说是柔弱胜刚强理解为装孙子,是以退为进的狡诈计量,甚至是某种阴谋就抹煞了老子智慧的文化深度。就是把老子妖魔化了。 如果是在今天,老子不告你,他的亲友和学生也要告你侮辱人格,要告你诽谤,恐怕还得向你索取点精神赔偿金。那么老子的深度何在,前面我说过,老子是搞历史的出身,当过周朝的国史馆馆长。当时的官名叫柱下史,因为这个官上朝时,他所站立的位置是在跟大殿的一根柱子旁边,因此,他被称为柱下史。 那么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老子既然是搞历史的,对历史的经验自然十分注意。前面我在引《汉书》的时候曾经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那么历史的经验教训就是成败,存亡,祸福。老子最懂历史,出于历史专业,出于职业的敏感,他始终关注着历史的成败存亡祸福,他最清楚历史的无情诡诈,血腥黑暗和防不胜防的阴谋。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就是历史的定义。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这就是历史的现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就是历史的安排。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就是历史的定义。历史中最得意的君王阶层,又往往是最悲惨的历史牺牲。所谓刀光血影帝王家,你从春秋战国一路看过去,一直看到明清帝国哪一个王朝不是在杀戮的寻寰中血腥登场,改朝换代不用说,就是在任何一个王朝内,臣废了君,子害了父,亲骨肉互相残杀,不正是王朝新闻的永不厌倦的主题吗?不正是宫廷内的日常生活吗?因此,苏东坡说高处不胜寒。真实的历史那真的比电影还电影,比电视剧还电视剧,还拿曹操为例。 曹操为什么害怕寻欲(音),为什么害死他最得力的大臣,这个欲(音),这个寻欲(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后来看到曹操能成大事,才离开了袁绍投奔了曹操,一生为曹操出了很多好主意,可以说差不多就成了曹操的参谋长了。早操对寻欲(音)本来也很信任,也很器重,他称寻欲(音)为自己的张子房,就像刘邦信任张良那样信任这个寻欲(音)。 但是就因为寻欲(音)不赞成曹操封国公,不赞成他享受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待遇,还给曹操讲了一番,忠于汉室的大道理。曹操就不露痕迹的害了他,方法是什么样的呢?手段是赠他一盒食物,这个寻欲(音)打开一看,打开盒子一看里面什么都没有,寻欲(音)立刻就明白了,就吃了毒药自尽。寻欲(音)看来是明白得稍微晚了点,他没有想到早就挟天子以令诸候的曹操,怎么可能屈居汉室之臣,欲望总是贪得无厌的,政治的贪欲更是如此。在攫取最高权利的道路上,一切反对者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曾经是你什么样的亲人,他曾经对你如何有恩,如何重要,如何有贡献,必欲除之而后快。 寻欲(音)死后的第二年,曹操就称了魏公,但他称了魏公又怎么样呢?你去看一看,你看到了曹氏家族怎样篡夺了汉的政权,怎样起复汉代的刘姓皇帝,你又看到了司马氏家族怎样推翻了魏的政权,怎样起复魏国的曹姓皇帝,你会感到司马氏绝对是克隆了曹操的凶残和冷酷,真的好像是苍天有眼,那简直是一丝不苟的报应。其实这就是历史的规律,历史就是在这样不断重演。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