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复兴——中国的智慧(十二)

讲师风采
赵士林
讲师简介:
赵士林,1954年生,吉林人。1982年吉林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1984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硕士(美学专业),1985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李泽厚教授,198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美学专业)。……
视频简介:
复兴国学并不是要盲目地复古,而是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做到古为今用。比如儒学提倡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还鼓励人们积极处世,为社会做出贡献。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胸怀、古人倡导的诚信以及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在现代文明社会都是应该提倡的。让我们在赵士林教授的引导下去寻回我们温暖可靠的精神家园。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现场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我们接着开始讨论中国的智慧。那么上一节我讲到蝴蝶和蟑螂不能说其实都差不多,为什么呢?如果说你把相对主义,把庄子的相对主义推到极端,那就是价值虚无论。同样我们不能说爱和恨其实都差不多,我们不能说是和非其实都差不多,我们不能说民主和专制其实都差不多,我们一也不能说君子和小人其实都差不多,清官和贪官其实都差不多,爱国者和卖国贼其实都差不多,这就出大问题了。 我说现在有些电视剧怎么专门替汉奸翻案呢?还有一些吃儒家饭的居然一本正经大言不惭地为汉奸,如果不是汉奸摇唇鼓舌地辩护。这也许就是后现代,后现代的大旗上不是写着怎么都行吗?那么回到庄子庄子原来是一位美学家,如果说老子是彻底的理性主义者,庄子则是彻底的艺术主义者。老子关心政治,庄子也不能说绝对的不关心,庄子也有,非常尖锐和犀利的社会批判。 比如庄子说,皮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什么意思?偷盗了一个小钩子的贼,一个挂衣服的小沟子,他偷到了一个小钩子,这个贼就被处死,但是偷了整个国家的窃国大盗却成了诸侯。但庄子批判完了就专注于他的人生哲学,不再谈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不像老子,献计献策,不厌其详的出主意,结果还造人误解,说他心最毒。庄子不是这样的,庄子比老子看的还透,他认为政治根本就没救了,那么庄子是不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呢?庄子是不是当不上官就讽刺那些当官的呢?不是。庄子是有机会做大官的,但是他是真的不干。 《史记》就记载着这样的故事,楚国的国家元首楚威王听到庄子的大名,派使者带着千两黄金的来请庄子,并且特意想破格安排庄子做宰相。庄子嘴边露出嘲讽的笑,对使者说,千两黄洁应该说是巨款了,宰相的职务应该说是大官了,但是你有没有看见过祭祀用的牛呢?好吃好喝的养了好几年,到时候了绫罗绸缎穿在身上,抬入了太庙。那么当它遭受宰杀的时候,心里的念头肯定是宁愿当一只不受待见的猪而活着。但是这还有可能吗?你们赶快走吧,不要再侮辱我了,我宁肯像一只猪一样在臭水沟中游戏,也不愿意被从政治束缚。终生绝不当官,这样才能实现我快乐的志向,这是庄子关于不当官的一个有名的故事。庄子甚至认为官场生活还不如一只托着尾巴在泥塘里爬行的乌龟。这是庄子拒绝从政的另一个版本,载于《庄子秋水》篇记载,一次他在河南的浦水,浦水是一条河钓鱼玩儿,这个河南的这个浦水这个地方在楚国的境内,楚威王听说到了自己的国家了,赶忙又派了两个大臣去请他,应该说是非常有诚意了。真诚地希望他帮助自己治理国家,那么庄子又对前来邀请他的大臣讲起了故事。 什么故事呢?说楚国有一只神鬼,死的时候到了3000岁,3000年,活了3000年了,那么楚王呢将龟甲隆重的供奉在太庙,请问,他就问这两个大臣,对于这只神龟来说,它是愿意死了留下龟甲被人供奉来显示尊贵还是愿意活着,哪怕在托着尾巴在鱼塘里打转。大臣不假思考立刻回答说,当然愿意活着了,宁肯托着尾巴在泥塘里爬也行。庄子听了以后,就立刻又回过头去钓他的鱼,不紧不慢地甩给大臣一句话,请回禀楚王吧。我宁愿托着尾巴在泥塘里活着,庄子是这样的一种态度。 但是我们从这两个故事来看,庄子实际上并不是同生死,他并没有坚持他的生和死其实都差不多,生和死还是大不一样的。宁肯高贵的死,不如卑贱的生,庄子是追求一种自由境界了。那么用民间的谚语来结束,就是好死不如赖活着。那么庄子对政治绝望,对社会也绝望,要求人们绝对不能动情。所谓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哀乐,高兴和悲哀都不能忘,那么甚至要求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身体像干枯的树,心灵呢就像烧完的灰烬,这就和死人一样。这就令人想起了俄国大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了,《父与子》中间那个无政府主义者巴扎罗夫。这个巴扎罗夫就像庄子说的,心如槁木,形如死灰,绝对不动情。例如接吻本来是男女情热的高峰体现,你看那个巴扎罗夫怎么说接吻,他说接吻那不过是一堆原子和另一堆原子碰撞罢了,这是他接吻的说法。丝毫不动情,但庄子和巴扎罗夫还是不一样的,庄子上级是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他和惠施的辩论那就是有名的濠上之辩。 那么庄子和惠施在濠水的桥上,那时的惠施大概还没有做宰相,两个人讨论问题,庄子对惠施说,你看那摇头摆尾的多么得悠游自在呀,这就是鱼的快乐。惠施立刻和他抬杠了,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就接招,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就回答了,惠施又落一个会合,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那么你不是鱼所以你也不知道鱼,这是肯定的。庄子最后说,还是让我理一理咱俩表论的头绪,你刚才问我你怎么鱼的快乐,这个文法就意味着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才来问我,我现在告诉你,我就是濠水的桥上知道鱼的快乐,这场辩论惠施在逻辑上赢了,因为什么呢?庄子回避了惠施从逻辑说提出的质疑,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佛家说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