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

讲师风采
龚维斌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学部副主任
讲师简介:
龚维斌,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学部副主任。
视频简介: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是收入分配的“调节器”,是经济波动的“减振器”,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影响巨大而深远。当前我国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临诸多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怎么应对这些要求和挑战呢?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龚维斌教授从国际社会保障制度的经验和中国的发展道路两个方面给我们做了详细的解读。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各位,今天给大家讲的题目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从这个标题大家可以看出来,我准备讲两部分的内容,一个是世界主要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过程、模式、特点以及世界各国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一些趋势,这些对我们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一些启示,这是讲国际方面。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讲我们国家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的进程和主要做法,以及当前面临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下一步改革的发展的目标、原则和重点。最后简要跟大家介绍一下,今年国务院转发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发改委几个部门联合推出的“十二五”时期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规划纲要的一些主要内容。 第一个内容给大家介绍一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作用。 大家知道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伴随着工业化而产生的,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国家普遍实行的一项重要经济社会制度,其中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主要项目有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低收入群体保障等,根据国际社会保障协会统计,目前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至少有172个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但是,差异很大,发达国家社会保障项目全,覆盖面广,水平高。发展中国家,项目少,覆盖面窄,水平低。比如说中南部,非洲和南亚国家,社会保障覆盖率仅为5%和10%。因为这种巨大差异,各国对社会保障定义各不相同。国际劳工组织综合各国情况把社会保障定义为:社会通过一系列公共措施以保护其成员免受疾病、生育、工伤、失业、伤残、养老和死亡造成的停薪或收入大幅度减少而出现的经济损失及社会贫困,并对其社会成员提供医疗照顾和对有子女的家庭提供津贴。这个定义反映了社会保障的三个最基本的特征,第一,社会保障是由社会提供的帮助,不同于家庭成员的相互帮助;第二,社会保障援助来自于公共设施,一般由政府主导,不同于私人的慈善行为;第三,社会保障提供的是经济援助,不包括精神抚慰等社会援助。 一般认为现在社会保障有三个重要功能:一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工业化生产与自然经济形态相比,职业风险和社会风险程度都大大提高,无论是劳动者还是雇主仅靠个人往往难以抵御这些风险,国家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把众多社会成员联结在一起,共同化解风险,突破了家庭、行业、地域的局限,有利于减少社会贫困,避免社会动荡。二是收入分配的“调节器”。社会保障具有很强的收入再分配性质,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法则造成初次分配差距拉大,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抽肥补瘦可以缩小贫富差距,平衡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缓解社会矛盾,从而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发达国家在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后,基尼系数一般能从初次分配的0.44左右降低到0.28左右。三是经济波动的“减震器”。在市场经济中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甚至大的起伏跌荡是难以避免的,在经济处于低谷时往往出现消费萎缩,公众信心降低的现象,政府通过调整社会保障项目和标准,改善居民消费预期,调节社会总需求有助于减少经济波动振幅。大家知道前两年金融危机时期,我们国家大幅度的扩大社会保障面,提高保障水平,这就是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同时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积累和投资运营也有助于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影响巨大而深远,英国前首相劳合·乔治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称为“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是我给各位简要的介绍社会保障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各国的一些基本情况。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