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管控的十大问题(七)

讲师风采
白万纲
讲师简介:
白万纲,总裁修炼专家、中旭商学院(中旭文化网)高级讲师。白万纲先生是中国领先的以组织智商建设为基础进行相关操作的管理咨询专家。在利用系统思维,对企业学习与自我知识管理方式,整合企业变革能力方面具有丰富……
视频简介:
上世纪90年代末,由美国人古尔德把集团公司的管控模式总结成了财务型、战略型的、操作型的,三种类型,当然在不同的场合又可以细分成为财务型的、战略设计型战略控制型和经营控制型。专家人物管控模式的特点是,第一:要指导我们的实践,第二:可以复制。本期节目将由母子公司管控体系研究专家白万纲,给大家进行第七讲:为什么要建立一套可复制的管理模式。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讲完之前的内部人控制以后我们紧接着来探讨集团公司管控出现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缺乏一套可复制的管控模式,上世纪90年代由美国人古尔德把集团公司的管控模式,总结成了财务型的,战略型的,操作型的三种类型。当然在不同场合又可以细分成为财务型的,战略设计型的,战略控制型和经营控制型的。因此呢,全球一些优秀的公司,比如说AT科尔尼呢,罗兰贝格啊,麦肯锡啊,很多公司跟集团公司做规划的时候有意识把它的管控模式设计成这三种。但是你们知道这里面所谓的管控模式是狭义的管控模式,根本上不得台面,为什么呢?管控模式,第一要指导我们的实践,第二可以复制。这是管控模式一个基本特征。 而简单把下面子公司分成财务管控型的,战略管控型的,操作管控型的充其量是对它整个形态做了一个区别,对哪一类企业管的多一点,哪一类企业管的少一点而已,根本构不成指导性的管控的模式,操作不了实践。那么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如果想要复制的话必须有一个指导原则,第二是内部运行机制,第三是显性的控制点,有这三个要素才可以得以复制。否则管控模式无从谈起。也因此呢?我们现在大量的中国的央企,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啊,当初请的一些国际公司做完集团公司管控以后现在支离破碎。对于下面子公司只有三种管控的态度,它是财务型的,它是战略型的,它是操作型的,比如说华润提出来基于财务管控的6S管理,做产业整合。又有很多企业公司呢?学习和记黄埔,提出来自己就是小和记黄埔,做产业组合。不管类似的提法或多或少呢,都偏离了真理,真正的操作就是在理解这么一件事情。 第一如果是两层级结构的话,母公司对子公司通过何种方式管控,战略上怎么管,财务上怎么管,人力资源上怎么管,业务上面营销、品牌研发这方面怎么管,这是狭义的一个管控方式。这个狭义恰恰是我们理解到的。 第二如果理解了这么一个实际意义上,运作意义上的管控模式以后,还要理解一件事情,一个企业是如何构筑管控模式的,比如说刚开始一个公司下面母公司下面若干子公司,母公司呢?刚开始会集权,后来集不过来就分权,最后又回到集权的路子上,发现各个公司分开来采购浪费非常大,把所有营销,所有的采购、研发、品牌管理等等资金集中起来,我们可以说集中各种资源寻找合并同类项的过程,寻找最大公约数的过程,就是设计管控模式的过程。 因为母公司知道把一些可以集中的功能集中在一起,最起码可以省成本,其次还有很多非常利好的效益,我在后面慢慢来讲。这是一个狭义上的管控模式。在广义上面来看的话,我们发现母公司对下面子集团,站在这个产业整合高度上有一个管控模式,比如说GE对于下面所有子集团就是产融结合的,华润对于下面所有子集团产业整合的,和记黄埔或者是复星控股对于下面所有子集团就是产业组合,风险对冲的,这是母公司对子集团管控模式。 那么子集团对于孙公司呢?往往是基于产业的,比如说医药产业,纺织产业,或者是钢铁产业内部的要不是价值导向的,要么是核心竞争力导向的管控模式。也因此可以肯定的说母公司对子集团的管控模式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同一套指导思路。而每一个子集团再往下走,往孙公司上走管控模式各有差异,而且后者子集团对孙公司所谓的管控模式更多是涉及到具像的业务,具像的运作方式。而母公司对于子集团的管控更多是抽象的,或者是比较宏观的,这么一些概念。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